第59章 命運(2)(3 / 3)

多爾袞點頭道:"範先生的話我全記住了。"

範文程微微一笑,意味深長地說道:"如果此戰能夠勝利,我大清一統江山之夢想就由攝政王手中實現,從此咱大清就會有三座高高的山峰了,除太祖、太宗兩位皇上外,攝政王也是其中的一座,地位之牢固,再也無人可以撼動。"

多爾袞聽了這話心中一震,拱手道:"多爾袞謹記先生教誨。"

多爾袞連夜回去,第二天馬上部署,與眾貝勒商議後,果斷決定,全國動員,征調兵馬迅速集結。

這是清朝自建朝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規定"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老弱病殘,亦在編製之內,正是全民皆兵,後人稱清朝"前後興師,未有如今日之大舉"。

一六四四年四月七日,多爾袞召集眾將,向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神靈祭告出師,揭開了大決戰的序幕。八日,隻有七歲的順治皇帝福臨駕臨篤恭殿,並向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頒賜"奉命大將軍"敕印,授權多爾袞"代統大軍,往定中原"之最大權限,軍中之賞罰之事,均允許便宜從事。並賜給黃傘、皇馬褂等禦用之物,以重事權。多爾袞權力之隆,已至巔峰。

九日,多羅豫郡王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續順公沈誌祥及範文程、洪承疇等一大批滿漢蒙古將領都臣服於多爾袞之下,齊聚一堂,奏樂行禮,祭天行拜。禮畢,放起了禮炮,炮聲隆隆中,這個漫長的誓軍儀式結束,多爾袞統率滿洲、蒙古兵,及漢軍與恭順等三王、續順公的兵馬啟行。

從四月一日急召範文程入見,到四月九日全民皆兵殺赴前線,前後不足十天時間,而此次決戰,八旗旗主,漢人重將,全部的精英將領都參與其中。

四月十日,多爾袞的大軍從沈陽出發,穿越遼河平原。這次隨軍東征的大部隊中,前明降將洪承疇也在其中。

大軍出發前夜,多爾袞與洪承疇秉燭夜談,論及天下事。

自鬆山一戰後,被皇太極稱為"明燈一盞"的洪承疇其實一直沒有兵權,隻是一個高級幕僚,但地位極為尊崇。多爾袞都對其隻稱洪先生不敢稱其名。洪承疇在清營數月,一直處於賦閑狀態,頗為寂寞,此時多爾袞問起與李自成決戰之事,他正好暢所欲言,把自己多年來在崇禎那裏不能實施的政見說給他聽。

洪承疇道:"攝政王問我流寇之事,我願將多年來與之交戰中的經驗一一詳解給王爺聽。流寇兵多,但軍紀渙散,方向模糊,我軍軍紀嚴明,上下同心,此戰不用拖得太久,一戰即可決勝負。惟希望攻城陷地之後,能以範先生之意見為準則,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並且轉告各府州縣官員,有開門歸降者官則加升,民則重賞,軍民進城秋毫無犯。即使抗拒不服,攻下城池,可殺官吏,但要保百姓安全;而對於內應立大功者,則破格封賞。過去我大清多以屠城為樂事,激起中原百姓同仇敵愾之心,今當戒之。"

洪承疇又分析起李自成之劣勢:"流寇本性,始終難改。遇弱則戰,遇強則遁,今得京城,財足誌驕,已無鬥誌,更無堅守之心,一旦聞我軍至,必焚其宮殿府庫,遁而西行。我軍絕不能姑息養奸,應在限定時日內,驅精兵速行追剿,否則以李闖本性,隻要容他逃走,必然還會東山再起,利用流民,再起波瀾。"

對於行軍路線,洪承疇則根據在遼東多年來實踐,提出一條可行之路,他認為,避開吳三桂重兵把守的山海關,繞道薊州、密雲,則離京師最近。這條路線是當年皇太極與袁崇煥作戰時生生開辟出來的,此時仍能派上大用場。

洪承疇的意見是對範文程意見的進一步延伸,對原本信心不是很足的多爾袞,同樣彌足珍貴。於是,大軍按洪先生意見,直奔薊州、密雲方向前進。

四月十五日淩晨,大軍剛剛到達遼陽,範文程突然秘密求見多爾袞,這一次,他帶來了一個令多爾袞做夢也沒有想到的好消息:坐鎮山海關的吳三桂派來了使者,願意與清軍合作,共同對付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