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敢再想這個問題,拿起這份勸降信,想起父親老謀深算,此時寫下這樣的信,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想起剛才宴請唐通時,他的話還曆曆在目:
"我老唐今天來這裏,原是沒臉見人的,不過,對先皇我也算盡了忠,當年他發六路勤王令,除了吳兄你和我,有幾路到了?吳兄你在路上趕不過來,我老唐在居庸關還和他們真刀真槍地幹過。皇上不會用人,找個太監處處挾製我,這仗也沒法打了,降就降吧。李闖王是個寬厚的英雄,我降了照樣有兵可帶,有人可用,現在北京城內降的王公貴族多了。你死扛著,我看也不是個法兒,真打起複國之戰來,那些個畜生們肯定是讓你先上,耗光你的兵力,再坐收漁人之利。"
看見吳三桂有猶豫之色,張若麒也湊上來說:
"老先生的宅第保持得還好,闖王昨天宴請了他,對老先生禮敬有加。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若是有個三長兩短的,老先生第一個就受不了。何況你還有可心的人留在北京。既然忠孝不能兩全,我看就隻能選一樣了。再說有一點你也得考慮,你這兒可是大明的外門戶,遼東那邊,聽到這個消息,那滿洲人一定會發兵,他們的厲害,你我都見識過。此時不降大順,落在他們的手裏,那就一切都完了。用大順兵力,或還可能保住山海關,也沒準兒能收複遼東,到時遼東天下,還不盡是你說了算?降就降了,反正降的還是漢人,總比降異族強吧?"
不能不說,張若麒的話更加打動了他。
正思考間,有人敲門,吳三桂叫聲:"進來。"有人推門而進,是朱國梓。
吳三桂將信塞入懷中,說道:"這麼晚了,國梓兄還沒有睡。"
朱國梓開門見山:"先帝殉國。這唐通等人來了,臉上一點悲哀的表情也沒有,我看一定是替李自成來勸降的。"
吳三桂道:"沒錯,我正在想,現在該怎麼做?"
"不能降!"朱國梓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世受大明天恩,如今我主都為國捐軀了,剩下我等,正好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如果硬拚,是以卵擊石。你得考慮清楚,我們不降,李自成一定會大軍發兵來攻,而我們如何應戰?這邊仗一打起來,遼東滿洲兵那邊也趁亂過來,我們被夾在中間,除了一敗,別無他路。我們敗了是小,門戶大開後,讓清軍入了關,中原大地,從此戰火紛飛,百姓就再無寧日了。"吳三桂分析說。
朱國梓想了一想,道:"我倒是有一計,不知可行否。我們可以假意投降,與那唐通等人一起去北京麵見李自成,暗中則命人通知左良玉等幾路軍隊埋伏,等到了北京外城,李自成出城迎接時,我們就殺了唐通,擒賊先擒王,將李自成拿下。他們這些賊寇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前來進攻,等左將軍幾路人到了,我們大軍直下,也沒準兒能取回北京。"
聽了朱國梓這天真的想法,吳三桂不禁笑了:"國梓,這兵家行事絕非兒戲,那李自成詭計多端,他玩了一輩子假投降,我這招能騙得了他嗎?"拍了拍朱國梓的肩膀,"你放心,我自有分寸,你先回去,當務之急,是替先帝行治喪大禮,做臣子的,也算最後盡了一份心吧,降與不降,等這些事情做完了再說。"
朱國梓點點頭,隨即告辭,臨走時不放心地又叮囑一句:"不能降啊,三桂兄。咱們世受大明天恩,不能做不忠不義之事。"
吳三桂要他放心。送走朱國梓,正要睡下,又有人敲門,開門一看,是山海關總兵高弟。
高弟進來後第一句也是說:"吳兄,今天唐通等人來了,是不是勸降的?"
今晚吳三桂宴請唐通等人,純屬私人身份,高弟及朱國梓等有事都未出席,所以高弟也有此一問。吳三桂道:"正是。降與不降,我正考慮,剛才國梓來過,說絕不能降。我也考慮,降了豈不是不忠不義?想和他們抗爭到底。"
高弟憂慮地說:"你先聽我說一個事再做決定吧。剛有探子來報,大清國已經傾城出動,發兵進攻遼東,號稱二十萬兵馬,今天早上抵達遼陽,我看用不了幾天,就會攻到山海關了。"
吳三桂驚道:"看來他們已經知道北京城內的事了?這些滿洲兵來得好快。"
高弟說:"是啊,我剛剛算了算,山海關城內,我有守兵一萬,你有五萬關寧鐵騎,加上各鎮逃過來的遼兵不到兩萬人,我們總共隻有不到八萬人可用,還有幾十萬百姓。而我們的對手,哪一方都比我們兵多,無論與誰交戰,都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