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命運(7)(2 / 3)

大家聽得這話相顧愕然,無言以對。

"李自成大軍壓境,必將圍城。這一仗下來,曠日持久,勢所難免,當年我的舅父祖大壽苦守錦州孤城多年,但至少還有外援,還有我大明軍馬來解救,還有糧道可以打開。如今我大明已經亡國,我們被圍住,誰來救我們?再有一點大家可曾想過,若李自成與那多爾袞修書一封,搶在我們前麵,實現南北劃疆而治,那麼我們不但沒有任何可能再複興明室,反而會徹底成砧板魚肉,任其宰割了。那時我們主動權喪失,受苦的是幾十萬百姓,和我的關寧軍。"

吳三桂分析得頭頭是道,大家點頭稱是,朱國梓也沒有再說什麼。

吳三桂說道:"當此之時,我們已經沒有別的選擇。我這就給大清國修書一封,把我說的三件事挑明。借兵之勢,刻不容緩。"

就這樣,在範文程的精心謀劃和吳三桂的苦心算計下,明室最後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向大清國伸出妥協之手。當天夜晚,吳三桂的信就送到了大清軍營。

多爾袞聽範文程詳細講了接觸吳三桂的過程,又拿起這封信看完了,嗬嗬笑道:"吳三桂打得好算盤!"

範文程道:"攝政王從中讀到了什麼玄機,說來與臣聽聽?"

多爾袞拍拍手中的信道:"他要借兵,而不投降,說什麼匡扶明室,這純屬一派鬼話。明室已亡,天厭之,人厭之,誰能匡扶?又說什麼劃疆而治,我倒要問問,現在這個時候,有資格說這話的人是他,還是我?李自成都比他更有資格。還要我繞道密雲,伏擊李自成,他留在山海關,坐收漁人之利,這人心地險惡狡詐,竟然如斯過分!可惜的是,我多爾袞不是他那個糊塗的大明皇帝,這些小小算計,哪能騙得了我?"

範文程道:"那攝政王的意思,是不答應他這三個條件了?"

"答應!怎麼不答應?"多爾袞笑道,"我給他吃個定心丸。他提的條件我全答應,我還要給他來封信,告訴他,如果他肯降,我一定給他加官晉爵,恩澤子孫。但是我相信,用不了三天,他就沒資格再提什麼條件了。我不會繞道伏擊李自成,我要讓李自成的大軍不受阻礙地直接攻入山海關城下,除非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城門讓我們進去,否則,我將看著他像個雞蛋一樣被李自成的手捏碎。"

範文程道:"攝政王的意思是我軍將直取山海關,不再繞道了?"

"當然。吳三桂受不了壓力,一定會打開山海關讓我們進來。自父皇征戰以來,山海關成為遼東鎖鑰,阻我大清多年,皇兄雖有問鼎中原之誌,但也一直繞不過這個關口。今天,李自成和吳三桂聯手送來這大好良機,我不能利用,那真枉費我們女真人多年的夢想了。"多爾袞充滿豪情地說道,"我會調集所有大軍,直入山海關城下,我會等,等到李自成到來,等到吳三桂與李自成殺到兩敗俱傷,這個坐收漁人之利的人,將是我,而不是他們。"

麵對多爾袞的精心算計,範文程不禁感歎一句:"攝政王,我終於在你身上看到了你皇兄的影子了。"

在範文程的指導下,多爾袞把這場原本的複仇之戰變成了雄霸中原的決戰。他先是安撫來使,然後,派其妻弟拜然與來使郭雲龍一起回山海關探視真實情況。接著,又調用了劫掠來的四十門紅衣大炮,這一切準備就緒後,他集結大軍共八萬人,不采納吳三桂的意見,直接向山海關進發。

一六四四年四月十六日,李自成大軍由北京出發,號稱四十萬,實際上來了十五萬人,一路浩浩蕩蕩,直奔山海關而來。

多爾袞率八萬大軍進駐寧遠,然後下令,大軍原地待命,整裝待發,隻要命令一到,立刻急行軍。多爾袞此時按兵不動,隻為等待吳三桂動靜。

這年的四月,一場看不見的角逐,在多爾袞、吳三桂、李自成三個人中間進行。在這場角逐中,有人勝券在握,有人茫然不知,有人心焦如焚。

四月十七日,李自成大軍進展順利,沿途沒有任何阻礙。一天後,大軍長驅直入,經過密雲、喜峰口等地,同樣沒有任何阻礙。

直到四月十八日,仍未傳來李自成被阻止的消息,吳三桂才意識到,清軍並無繞道伏擊之意。於是,再次命人寫信催促。信寫完還沒等發出,有探子來報,李自成大軍已經起程,看這意思,激戰之局,在所難免。

山海關城內,百姓都已經知道了李自成要來的消息,一時人心惶惶。此時對於山海關居民來說,無論是往東,還是往西,都是敵人,已經沒有退路,隻有做好背水一戰的準備。呂鳴章、佘一元等鄉紳此時組織民團,幾天工夫,湊足了一萬多名青壯年,加上吳三桂、高弟兵馬,關城之內,有八萬人可以作戰攻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