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社會經濟發展篇(六)(2 / 3)

(八)城市人均居住麵積8.5—9.5平方米

居住條件的改善,特別是大城市居住條件的改善是小康進程中的重點和難題。目前,國際上通常把居住水平分為三個等級,即最低標準、文明標準和舒適標準。最低標準是人均一個床位,約2.5平方米的麵積;略高於該標準的是所謂溫飽型水平,即人均4平方米居住麵積;文明標準是指每戶有一套住宅,人均居住麵積達10—15平方米,相當於世界下中等和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舒適標準是指每人擁有一個房問,麵積為15—20平方米,亦即富裕型的居住水平。

假設以文明標準的上限人均15平方米為界定的標準,那麼今後十年每年平均要完成1200萬平方米以上的建築麵積,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以文明標準的一般概念,即每戶有一套住宅來界定我市居住條件的小康水平比較適宜。根據住宅兩居室的平均水平,可將標準定在9平方米左右,即8.5—9.5平方米。這意味著,大多數3口之家基本能夠住上擁有廚房、廁所、暖氣以及煤氣等設施在內的住宅,並實現合理分室。

(九)擁擠戶比率15—10%

擁擠戶的數量標準是人均居住麵積在4平方米以下,低於溫飽型居住水準。雖然我們界定了居住麵積9平方米左右的小康標準,但是由於住房製度的缺陷,仍會有一部分居民在北京基本實現小康的社會發展水平下,居住條件較差。但是根據小康概念的平均性原則,這一部分居民(或家庭)的比例應低於20%。從80年代的發展看,我市擁擠戶比例基本保持在30%—35%,1990年為31.8%。在這個基礎上,如果進一步降到15%—10%,那麼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從總體上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十)燃氣普及率90%—35%

前10年,我市的燃氣普及率從1980年的62.5%提高到1990年的84》。這樣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都是很高的,居於京津滬三市的首位。根據北京市發展規劃,今後十年要建成首鋼煤製氣廠、華北油田天然氣進京複線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建成將使我市的燃氣普及率達到95%以上。無論從橫向還是縱向的發展5.90—95的普及率都可成為較高水平的小康標準。

(十一)城市綠化覆蓋率30%—32%

10年來,我市城市綠化覆蓋率提高較快,從1930年的20.1%提高到目前的28。北京“八五”計劃將城市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0%,人均公共綠地達到6.5平方米。這個水平相當於莫斯科80年代中期和東京80年代末期的水平。因此,以30—32.為我市綠化覆蓋率標準,從水平和可行性看都是適合的。

(十二)平均預期壽命72—75歲

(十三)嬰兒死亡率12‰以內。

從我市目前達到的水平看,這兩項指標已接近和超過世界先迸水平。根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資料,我市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17歲,嬰兒死亡率為11.66%。這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市政府為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所作努力及取得的成就。這兩項指標的小康標準分別定為72—75歲和12‰以內。

(十四)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65—70張

1990年我市每萬人擁有的床位數達到55張,為全國最好水平,相當於美國80年代平均水平。但與世界最先進水平,如日本每百人擁有1張床位比,還有相當距離。我市居民也常感到住院難的困擾。如果在今後幾年內能夠達到每萬人擁有65—70張床位,即每200人擁有15張床位,超過美國80年代水平,則我市衛生設施的建設將達到新的水平,居民住院難的狀況也會得到相應改善。根據十年來我市醫院床位數年均增長12%的速度,“八五”期末達到這一水平是完全可行的。

(十五)人均每日攝熱量2650—2750大卡

(十六)人均每日攝取蛋白質80克

在考慮這兩項指標的標準時,不應單純追求數值的高低。在人均攝取熱量方麵,不應象歐美人那樣,追求較高的熱量攝取,在蛋白質攝取上則應逐步提高動物蛋白的攝取比重。鑒於此,考日本7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水平和營養學家的推薦,將人均攝取熱量標準定在2656—275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定在30克。

(十七)每萬人擁有網點數150—180個

1930年至1990年,我市商業服務網點由1.8萬個增加到12.6萬個,平均增長9.1%;每萬人擁有網點由20.3個增到119.8個,其中“六五”平均增長33.3%,“七五”平均增長7%;根據北京市發展規劃,今後五年將新增網點5萬個,達到17.6萬個,即每萬人擁有數達到約155個。這個標誌意味著屆時每200人將擁有3個網點,若按1990年每戶3.4人算,約每20戶家庭擁有一個網點,可達到相對方便的程度。因此,該指標標準為150—160個。

(十八)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0—12輛

(十九)電話普及率16%—18%

交通與通訊是諸項小康指標中發展水平較低的兩個方麵。

我國汽車總數與其他國家的汽車數在結構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如果按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擎,則1990年我國每萬人僅擁有18輛,我市也隻有16輛,這種狀況是由於曆史原因造成的。

1949年至1990年,我市客運51年平均增長12.3%,公共運營車輛平均遞增8.8%,道路長度和麵積分別遞增6.9%,即客運量增長大於車輛和道路的增長,車輛增長又大於道路的增長。在這種結構性背景下,萬人擁護交通車輛數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較快的和大幅度的改善。因此,該指標的小康標準在相當程度上隻反映其某一階段的發展水平。在此前提下,還應考慮其它因素,如規劃中提出的每年增加900輛公共交通運營車輛,地鐵新線開通,流動人口的控製,城市道路建設的加快,出租汽車業的發展,機關、企事業單位古董的開設和城市600多萬輛自行車的作用,等等。

綜上所述,如果每萬人口擁有車輛能達到10—12輛,那麼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乘車難的矛盾,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方便。

電話普及率指標比較樂觀。1990年全市電話普及率達到8.2%,市區達到今後幾年我市電信部門將增加投入,“八五”期末市區電話普及率將達到25%左右,如果全市能達到16%—18%的普及率,這相於每兩戶3口之家將擁有一部電話,市區可達到每4個人擁有一部電話,應該說這是一個鼓舞人心又比較現實的標準。

(二十)成人識字率90%

1988年,我國成人識字率為69%,北京市1993年已達到10%。這反映我國教育製度的優越性和蓬勃發展的現實,因此,可將標準定在90%。

(二十一)每萬人大專以上人口數1200—1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