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在今後3—5年的發展中,如能保證1982—1990年12.7%的平均增長速度或略低於這個速度,那麼每萬人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即可達到1200—1300人,從而更好地體現我國3等教育多層次的特點和成效,使我市居民文化教育素質得到更大的提高,並繼續保持在全國最先進水平。
(二十二)每百萬人每天擁有報紙數31—33份
以國際標準看,我市該指標已達到或超過中上收入甚至高收入國家的水平,如匈牙利為27.3份,南斯拉夫為18.4份,美國為25.9份,法國為19.3份;但與國際高水平仍有差距,如日本56.6份,英國42.1份。
1979—1988年的10年間,我市報紙的訂銷數是逐年穩定上升的趨勢。這反映出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該指標的小康標準應在保證不低於1983年最好水平的基礎上,從目前每天每4個人不到一份報紙的水平提高到大約每3人擁有一份報紙的程度,即每百人每天擁有31—33份報紙。
(二十三)刑事案件發案率控製在100以內
(二十四)城鎮待業保持在1%以下
這是兩個反映社會秩序和穩定的逆指標。從性質上和實踐的角度看,這兩個指標都突出反映了我厚社會製度的優越性。但是近年刑事案件發案率有所提高,1990年我市每10萬人口發案數達到93.5.比1980年和80年代最好水平的1985年分別增長了11.6%和22.3%,但多數年份保持在80—90之間。就業方麵,從1986年至1990年的5年間,待業變動難本維持在0.05%的幅度以內,1990、年為0.36%,大大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
總的看,上述兩個指標的實際水平已達到很高的標準,但是考慮到我市近年來和今後發展情況,可將它們的小康標準定為:刑事案件發案率控製在100以內;城鎮待業率保持在1%以下。
四、對我市小康發展進程的幾點認識
(一)3年間,我市向小康邁進的速度較快
“六五”期間達到年均増長10%,“七五"期間達到57%。造成這種増長格局的原因,主要是“六五”期間,“收入、消費及其結構”、“公共服務、通訊”等方麵發展比較突出,反映出較強的、發展中的“還債”特點,,從而大大推動了小康發展的初始進程。此外,除“營養、保健、健康”方麵外,其它方麵的增長均高於“七五”期間的速度。
(二)到1990年底已實現小康目標的約80%
其中,“營養、健康、保健”和“社會穩定”,已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生活、居住條件”和“教育”方麵實現80%以上;“收入、消費及結構”和“公共服務與通訊”領域實現程度較低,尚不到70%,特別是收入等基本的總量指標,差距較大。
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是反映小康實現程度最基本和重要的指標之一。根據住戶調查資料測算,1990年我市約有220萬城市人口和近140萬農業人口基本達到收入的小康標準,占全市總人口的1/3;另有約1/3的居民平均實現小康目標的60%—70%左右。1989年以來,反映我市居民收入平均化程度的指標基礎係數增大,但除了城鄉間的差別外,並未顯示過大的差距。這意味著按目前的收入差距水平,我市小康收入目標的實現可以反映全市大多數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指標如能保證按不低於“七五”的速度增長,那麼在未來4-5年的時間裏,是可以實現小康目標的。若能這樣,就能保證極大地提高小康目標的實現程度,從總體上使我市邁進小康社會。
(三)從我市小康目標進程看,在全國均屬於最先進的行列
北京市1990年的人均8%、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燃氣普及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電話普及率、每萬人每天擁有報紙、城鎮待業率等指標,比同期全國水平高出1倍。特別是人均指標,北京市超出全國水平1.87倍。如果以2000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2400元作為全國的小康目標,顯然北京市1990年的人均已經超過全國目標的86.7%。與全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上海比較,我市的人均和人均收入和支出等指標均低於上海水平,但在綜合反映小康發展水平的其它指標方麵,則處於領先地位。
從20項指標看,北京有70%的指標領先於上海,有些指標的領先幅度還較大,這表明,無論就全國平均水平而言,還是就全國最先進水平而言,北京的小康發展程度都是相當高的。北京市小康發展目標也是十分先進的。這一點的意義在於,根據已達到的水平和發展目標,在市政府的領導下和全市人民的努力下,北京不僅可以在全國率先提前約5年實現小康,而且將對全國的小康水平和進程做出更大貢獻。
(四)我市小康發展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達到新的水平,應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1.堅決執行《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的“1991年-2000年的主要目標和指導方針”,特別是要“堅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方針,把提高質量和效益作為全部經濟工作的中心”,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科技進步和進一步實行開放政策,來提高我市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實力。
2.嚴格控製人口規模,我市小康的標準是在充分考慮人口增長的條件下提出的。必須采取強有力的行政、經濟和法律措施,嚴格控製全市常住人口和城鎮人口的規模。否則,將影響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人均水平,阻滯小康目標的全麵實現。
3.大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在“公共服務與通訊”方麵,我市小康的實現程度還較低。在商業服務網點總的布局,居民住戶電話和公用電話的普及和城市交通設施的改善等方麵離人們期望的小康水平差距較大。因此,在製定和執行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具體政策方針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使居民進一步感受到小康水平帶來的方便和舒適。
4.突出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的戰略作用。在科技方麵應充分發揮首都的科技優勢,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教育方麵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在全方位、多層次發展教育的情況下,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充分發揮我市作為全國高等教育基地的作用,瞄準世界中等國家水準,進一步提高我市每萬人口中大學生在校人數的比例。
5.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
農業的發展對於建立穩固的、現代化的副食品生產基地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振興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途徑。但是,農民的生活水平與城市相比仍存在著差距,表現為總體水平低和發展不平衡。為此,應采取措施,提高農民從溫飽邁向小康的平均水平,從而推動而不是拖後全市小康目標的實,現。
6.繼續堅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隨著小康的逐步實現,居民將享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現有的文化設施將更顯不足。為進一步體現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需繼續加強群眾文化娛樂設施的建設,為全市居民創造更為豐富、健康、祥和、歡樂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