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社會經濟發展篇(七)(1 / 3)

北京市汽車工業的出路

汽車工業是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一方麵,它技術聯係廣、波及效應強、附加價值高;另一方麵,它汙染少、耗能低,適合首都經濟發展的要求。今後十年,汽車工業要成為北京市工業的支柱。然而,從目前情況看,北京市汽車工業的前景令人擔擾。

一、最大的問題是分散

(一)分散問題的表現

1.經營分散北京汽車生產能力為每年10萬輛,雖然產量位居全國第二位,但卻分散在4個汽車生產廠,即吉普汽車有限公司(合汽)、汽車摩托車聯合製造公司(北汽)、輕型汽車有限公司(輕汽)和旅行車股份有限公司(北旅)各廠都生產自己的車型,並圍繞自己的車型各自配套,生產經營方式上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麵。

2.管理分散北京市汽車工業聯合公司作為主管部門,沒有掌握人、財、物等實權,無法實行統一管理。各骨幹企業倚仗自身的優勢和實力,紛紛組建各自的集團,以爭舀“龍頭”,導致離心傾向嚴重。

3.投資分散各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爭投資、上項目,造成重複引進,重複建設。有限的資金得不到有效的使用,投資強度很低,投資結構也很不合理,造成了許多薄弱環節,影響發展後勁。

(二)分散的問題嚴重製約了北京市汽車工業的發展

1.產品結構不合理,係列多,配套性差。由於經營分散,各廠在引進和開發中不注意產品之問的聯係,短短幾年就分別引進了日本五十鈴、美國克萊斯勒以及意大利、德國、英國等國的不同技術及產品係列,通用件越來越少,工藝差距越來越大,配套生產帶來了很大困難。

2.產品開發緩慢,換代能力不足,不能及時投產。如自行開發多年的BJ122、BJ136、BJ632等過渡性產品至今沒有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引進的五十鈴、切諾基兩大係列產品中,切諾基的國產化程度雖然比較高,但後期進展緩慢(如桑塔納轎車1989年國產化率為31%,比切諾基低5個百分點,1990年達到了60.0%,反而高出切諾駐16.5個百分點)五十鈴在全國最早引進,卻還處在消化吸收技術和研究起步車型階段。

3.生產批量小、零部件發展滯後、基礎設施薄弱。由於分散,企業的生產批量很小,產量最大的吉普有限公司的最高年產量不過4萬輛,未能達到6-10萬輛的最小經濟規模批量。另外,近幾年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忽視了對零部件和基礎設施的投入,零部件優勢逐步喪失,一直是薄弱環節的鑄、鍛、模具等基礎項目則越來越薄弱。如“七五”期間北京對零部件企業的投資僅占總投資的11.9%,投資額不足上海對零部件投資的10%,零部件地區率也由“六五”時期的90%以上降為目前的60%左右。

4.專業化程度低,內耗嚴重。北京市汽車工業過去那種“麵朝一方、肩靠著肩”前進的局麵已不複存在,專業化協作程度大大降內部各主機廠、零部件廠及總成廠各自為政,它們之間的矛盾重重,扯皮現象時有發生。

北京市汽車的分散很大程度上是由認識上的原因造成的。在改革開放中,沒有認識到汽車工業的客觀規律及其特殊性,而是像其他行業的改革一樣強調放權,減少政府幹預,這樣恰恰促使了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衝動下盲目發展,導致分散的局麵.愈演愈烈。

二、唯一出路在於集團化

我國的汽車生產特別是輕型車和轎車的生產將有一個大的發.展。由於輕型車壁壘比較低,各地紛紛上輕型車項目;對轎車生.產,國家也確立了“三大三小”生產基地。

麵對嚴峻的競爭形勢,北京必須解決汽車工業的分散問題,要收攏五指,形成一個拳頭,以整體優勢,迎接來自四麵八方的挑戰。

走集團化的道路,也是汽車生產一要大批量、二要專業化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汽車工業是規模效益最顯著的產業。馬克西―西爾伯斯通曲線表明,隨著汽車批量的增加,成本將不斷下―降,一條汽車組裝生產線的最小最佳經濟規模為年產6—10萬輛,發動機為年產50萬台,衝壓設備為年產100萬套。因此,汽車生產要取得最大的效益,就要達到相當大的生產批量,具有高投入才能高產,靠幾個企業分散作戰來發展汽車工業的路子是根本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