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社會經濟發展篇(八)(2 / 3)

3.礦產資源相對集中,開發條件較好。本市礦產大部分產於山區縣。如鐵礦主要產出於東部山區;煤礦則大部分產出於北京西部山區;有色金屬礦主要產出於北部山區;各種石灰岩則分布於山區與平原交界地帶。上述資源大部分分布於鐵路和公路沿線,距市區遠者50—100公裏,近者20—40公裏。資源的開發和外運都較方便。

4.發展工業與首都的城市性質、中央批示和北京市工業發展的方針是一致的。由於大部分礦山建設在山區,少占或基本上不占農田耕地;用水、用電、原材料消耗都不大,開發非金屬、鐵、煤炭資源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太大的影響,因此,隻要加強管理,環境汙染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開采、選冶黃金時,一定要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工作。在平原地區開采粘土製磚,要注意盡量少占耕地,采後要還田,同時還可在開采粘土礦時造一部分耕地。開采砂石礦時,要嚴格管理,在限定範圍內開采,防止對自然地貌和重要工程的破壞,采後複墾或改造成魚塘養魚。

三、北京市礦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有關領導部門對本市礦業了解的深度不夠,思想上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有人認為礦業產值在本市國民經濟中僅占2%比重小,無足輕重。這種認識是不全麵的。礦業是基礎產業,它對其下遊延伸產業有明顯的增值效應。據世界各國的經驗(也含我國的),這種增值效應一般是呈乘數增長,對於處在工業化初期的國家尤為明顯,一般可達到幾倍到幾十倍。1939年本市礦業產值11億元,如考慮其增值效應為3-4倍,則其產值至少也可達30-40億元。由此可見,對礦業的產值應有一個全麵深刻的認識。

此外,在開展城市地質和開辟地質市場之後,有人錯誤地認為北京的礦產沒有什麼可搞的,重點應搞水利工程和多種經營。這些認識有礙於北京礦業的發展。

(二)地勘工作薄弱、後備基地不足阻礙礦業發展

北京市地礦部門地勘投資不足,多年來年投資在1000萬元左右,除發工資以外所剩無幾,而且隨著物價的上漲,實際上地勘投資是在逐年下降。由於經費不足,地勘廠,作處於萎縮狀態。目前本市很有前景的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應用的試驗研究也上不去,嚴重地影響本市非金屬礦的開發利用。煤、鐵和金等重要礦產的後備基地亦明顯不足。以煤為例,京西礦務局9個生產井田中,已有7個礦井開拓進尺接近或超過了原勘探的深部邊界,衰老的礦井急需後備越地接替。現在有16個越地有待進一步勘探。

目前本市開發和計劃開發的礦山都是幾十年地質勘查工作積蓄的。但當前地礦部門經費嚴重不足,不能提前一個時期開展地勘工作,為後一個時期準備礦產資源,現在則是在吃老本。預計,從“九五”時期開始,礦業將製約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所以應當清醒地看到問題的嚴重性。

(三)《礦產資源法》頒布時間不長,礦業全過程的全麵管理剛剛起步,問題還很多

1.《礦產資源法》在有些部門和地區尚未受到重視。由於曆史遺留下來的礦業矛盾遲遲不能得到解決,我市還有少數國營礦山和鄉鎮礦山企業未辦理采礦登記,礦業關係尚未理順,影響礦業健康發展。

2.礦業活動尚未完全納入基本建設程序之中。礦業管理工作,特別是對鄉鎮業的管理還十分薄弱。由於工作不正規、管理不善,出現了一些不該出現的嚴重失誤,給國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有的部門在無地質報告和可行性論證報告、資源無保證情況下,盲目興建礦山,造成資金的積壓和浪費。如北京某區籌建製堿廠花了3000多萬元,但對所要開采的灰石礦,沒有係統進行地質工作,資源沒有保證。還有環保問題,現在礦山企業處境艱難,不能投產。另外,有的礦山建設不匹配,如密雲、懷柔地區的鐵礦,許多是先建選廠後建礦山,或隻建選廠不建礦山,依靠民采礦石供料,沒有可靠資源保證,選礦廠吃不飽。

3.資源浪費的現象比較嚴重,資源的利用效益較低。特別是鄉鎮礦業,缺乏科學辦礦意識,技術手段落後,多數礦山沒有開采設計。有的礦隻采不剝,埋藏稍深的資源就不能開發利用;有的回采率很低,采富棄貧,采易棄難;有的優質劣用或綜合利用程度很差。

4.礦產資源的綜合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市尚沒有一個部門掌握礦業開發中產、供、銷的全麵情況以及市場對礦產的需求情況,因而還不能準確和全麵地提出全市礦業發展和地勘工作的戰略部署,以指導本市礦業的順利發展。

以上問題影響了本市礦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有待認真地加以解決。

四、北京市礦業發展的對策

(一)礦業發展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