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誌勇的寫意人生(2 / 2)

原來江誌勇采訪愛往三縣跑,下鄉采訪路遠條件差,一般人不想去,江誌勇卻樂此不疲。最遠的鄉村,最窮困的農戶,常常是他關注的熱點,2004年初,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下發,春節尚未過完,他便扛起攝像機,深入到懷遠的大河灣,固鎮的湖溝鎮,五河的東劉集,采寫的一大批農業新聞節目在中央電視台和省台播出,特別是一組共十餘條反映我市農業取得曆史性突破的連續報道在省台播出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其中兩條新聞《不誠信讓大河灣的農民吃了苦頭》和《種糧大戶的胸懷》分別獲得了安徽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和二等獎。

天上下雨,地下發水都牽扯著江誌勇這個業餘“縣長”的心,每年洪水季節,他立足蚌埠城鄉,行走淮河流域,搶時效,做精品,傳好稿,荊山湖炸壩、淮洪新河開閘,淮河入海水道啟用,他總是第一時間采訪,第一時間報道,高強度的勞動,密集量的播出,2003年底,他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抗洪搶險先進個人。2004年,他和他的同事一道關注淮河治汙,連續報道被央視《東方時空》欄目采用近20條,這組報道榮獲中央電視台季度金獎。“縣長”是大家對他的昵稱,這位縣長雖然是業餘的,但江誌勇關注大地民生,關注三農的感情卻是真摯的。

“假牙”的由來

有人羨慕新聞記者是無冕皇帝,卻不知新聞記者業內的苦衷,扛起機器蠻瀟灑,幹起活來像牛馬,風雨前麵走,危險不退後。難得有點空閑,難得有點時間,三五個同事小聚三番五次邀江誌勇,他總是說“馬上就到”。但半小時一小時過去,仍舊不見人影,連著幾次,大家就臭他“假牙”!“假牙”便由此傳開來了。江誌勇幹活時頭腦裏的時間觀念是淡漠的,一坐到編輯機上就忘了時間的存在。越是節假日,他越是忙。2004年春節,他從大年三十一直工作到正月十五。豐富多彩的群眾文藝活動、堅守崗位的建設者、春潮湧動的建設者,他恨不能生出幾雙手,拍出更多的畫麵來,他心裏隻有新聞,哪還有時間概念呢?有一年年三十夜裏,他在懷遠何巷懷洪新河工地拍新聞,一直幹到深夜。家裏人等他吃年夜飯都望眼欲穿了,江誌勇還在路上想著文字稿呢!多麼專一的“假牙”啊!

如今的江誌勇,已是蚌埠電視台新聞中心的首席記者了,拚命三郎的敬業精神不變;“假牙”未改;業餘“縣長”摯情日久彌堅;為人父為人夫,愛把自己扮靚扮酷,衣著山青水秀,走路挺胸收腹,常常來一曲稀哩嘩啦的《北國之春》,逗得大家笑歪了一片。也有人說,江“縣長”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家裏來電話,小愛人電話一響,江“縣長”心裏打瓤。當然,這與工作無關。用肩上的攝像機和手中的筆詮釋對社會生活、人生現象的理解和認識,才是江誌勇同誌永不舍棄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