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刹越千年 東南第一山——靈隱寺攬勝(3 / 3)

大雄寶殿正中,佛祖釋迦牟尼高踞於蓮花座上。佛祖兩眼向前凝視,右手微微抬起,仿佛正在說法,造型極為生動,肅穆中又有親切之感。佛像由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和民間藝人所塑,是以唐代禪宗著名雕塑為藍本創作的。佛身與各個局部比例適度,體態端莊,麵容慈祥,按佛教語言謂“妙相莊嚴,氣韻生動”。佛身淨高9.1米,加上蓮座、須彌座和石壇,共高16.6米。佛像上懸寶蓋,彩畫垂旒,高24.8米。佛祖背後的一圈火焰叫“背光”,從尖頂到地麵是19.6米,中間有一麵“摩尼鏡”(又稱長明鏡),火焰中還有七尊小佛像,是釋迦牟尼在修道成佛前的七種佛相,又說是他的祖先。這尊佛像從高度說,稱得上是我國最大的木雕坐式佛像。

大殿兩廂站著的是保護佛法的“二十諸天”,個個體態豐偉,姿容凝重。“諸天”,是佛教中“諸位尊天”的簡稱。“尊天”,是管領一方的天神,他們還沒有成佛,是在家的“神”,但都是佛法的護持者。他們各有生平,源自南亞次大陸的古老神話傳說。佛法東傳,經過西域到中國,其中又有嬗遞。立在靈隱寺大雄寶殿中的,已經是漢化了的“諸天”。依佛教排列的禮佛次序,他們的排位是:大梵天、帝釋天、北方多聞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以上四位“諸天”,就是“四大天王”)、密跡金剛、大自在天、散脂大將、辯才天、功德天、韋馱天、地天、菩提樹神、歡喜母、摩利支天、日天、月天、水天、閻摩羅王。

靠殿壁兩廂趺坐著的十二尊塑像,是“十二圓覺”。“圓覺”,直譯意為“圓滿的靈覺”,也就是“修行覺悟圓滿無缺”、“修行功德圓滿”的意思,是“真如”、“佛性”的別名。據傳,釋迦牟尼的十二部佛經,就是由這十二位大弟子整理出來的。據《圓覺經》,十二位菩薩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淨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

釋迦牟尼像的後壁,有一座彩色“五十三參”海島立體群塑。群塑全部用泥塑成,有姿態各異的大小佛像一百五十尊,表現了一個生動的佛教故事,說的是善財童子南遊,曆經千辛萬苦,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名師),終於得佛果的故事。據佛經講,善財童子是福生城“長者”之子。在他剛剛入胎的時候,家裏就有種種珍寶湧出,故名善財。他曾向文殊菩薩請教佛法,文殊菩薩指點他去南遊一百一十城,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遇見普賢菩薩“即身成佛”。所以佛教建築中的階梯常鋪為五十三級,比喻“五十三參,參參見佛”。這座風格獨特的立體群塑,下部是波濤起伏的大海,上麵自頂至底,塑成一座巨大的海上仙山,在斷崖峭壁、玲瓏岩穴之間,五色祥雲氤氳繚繞。大小一百五十尊佛像,參差錯落其間,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居中,她足踏鯨背,意態瀟灑,手執淨瓶,“法水”正汩汩湧出,傾注在奔騰的波濤間。觀音的右側就是雙手合十、身穿紅肚兜的善財童子,他在第二十七參遇到觀音,得道後成為觀音的脅侍。觀音左側為龍女,她和善財童子一起被民間稱為“金童玉女”。這座佛教雕塑在宗教藝術上具有相當高的價值。

在這座群塑中,還有一些與“五十三參”故事並無關涉的塑像。如中間最高一層那尊苦行僧,是在雪山修道還沒有成佛時的釋迦牟尼。還有如日神、月神、托塔天王、韋馱天尊、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在釋迦牟尼像下麵有一尊九華山地藏王菩薩,他是新羅王國(今朝鮮)的王子,削發為僧後,到中國的九華山修行得道。地藏王菩薩曾發許多大願,誓誌在釋迦牟尼圓寂後,彌勒菩薩成佛前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間,度盡六道眾生,拯救諸方苦難,直到地獄撤空,自己才願升級成佛。

群塑裏還有一個“特殊”塑像,是一個手執掃帚、身黑如墨的“瘋僧”。相傳這位“瘋僧”是宋時的靈隱寺僧。當年,賣國奸賊秦檜一心想誣害嶽飛,到靈隱寺求簽,正碰上了他。“瘋僧”先曉之以大義,繼而用破掃帚照著秦檜沒頭沒腦地掃了過去。這就叫“瘋僧掃秦”,後來這個故事還被編成戲曲,搬上舞台。人們崇敬這個伸張正義的“瘋僧”,因此在群塑中也給了他一席之地。

靈隱寺石塔

石塔位於靈隱寺大雄寶殿前露台兩側,建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距今已逾千年,是靈隱寺裏曆史最久的遺物。兩石塔均為八麵九層樓閣式塔,高約12米,第一層邊長97厘米,用石料雕刻砌築而成,為仿木樓閣式塔,每層四麵辟壼門,線條和順流暢。每層有柱子、欄額、鬥栱、出簷、平座,脊飾上刻有仙人像,下刻佛頂首陀羅尼經,塔身下為一層須彌座,更下為九山八海基石,是典型的宋式建築。

藥師殿

藥師殿是第三重殿,正門上方有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所題的“藥師殿”三字,字體端莊,遒勁有力。殿中蓮台座上結跏趺坐的是藥師佛,左邊站立的是日光菩薩,手托太陽,象征著光明;右邊站立的是月光菩薩,手托月亮,象征著清涼。他們合稱為“東方三聖”。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稱為“大醫王佛”。因為他能使眾生離苦得樂,解除病痛和災害,所以人們又稱他為“消災延壽藥師佛”。

大殿兩邊十二尊塑像,頂盔貫甲,神態威武。他們是藥師佛的十二位弟子,號稱“藥童”。他們按十二個時辰輪流值班,教化眾生,保護眾生。

龍宮海藏

藥師殿後,新建“龍宮海藏”,展示靈隱寺曆代收藏的部分珍品,計有:唐開元石雕佛像,宋代魂瓶,創製於千年(相當於南宋年)前的緬甸玉佛、明代製造的具有魏晉風格的鎦金佛像,明成化青瓷、龍泉青瓷、日本花瓷、明末四大高僧蓮池大師遺物銅印,大黑天銅像、十世班禪舍利等。

“龍宮海藏”內同時展出部分經卷書畫等,如敦煌石窟藏經、雷峰塔地宮出土的《陀羅尼經》、乾隆禦書“雅宜清致”橫條、貝葉詩卷經卷、菩提樹葉《莊嚴三寶》繪畫、董其昌長卷和《金剛經》,清代九十八高齡竹禪法師所繪《濟公像》以及鄭板橋、康有為、吳昌碩、潘天壽等書法繪畫珍品等,藏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

直指堂

第四重殿是直指堂。意為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指堂,也就相當於其他寺院的法堂。在寺院中,它主要是用於講經說法,寺院許多大型的講經法會,都是在這裏舉行。

法堂中間設講台,精美異常。上麵放有一把獅子座,是法師講經說法時的法座。尋因法師宣講如來正法,能摧破外道邪魔,猶如獅子一吼,百獸皆服,故名獅子座。座位背麵懸掛著雕刻精致的大法輪,它是法堂的主要特征。所謂法輪,是指佛陀說法,不止於一人一處,猶如車輪,輾轉相續,故名法輪。

華嚴殿

華嚴殿是最後一重殿。從華嚴殿往下觀望,五個大殿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層層遞進。華嚴殿內供奉有三尊莊嚴雄偉的佛像,中間手結毗盧印的是毗盧遮那佛,左邊手持蓮花的是大智文殊菩薩,右邊手持如意的是大行普賢菩薩。三尊佛像僅用一根珍貴巨大的楠木雕刻而成,佛像雕工精致、線條優美,為了和楠木本色相協調,隻用金箔勾畫了一些細細的花邊,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整組佛像高達13米。據記載,三者都是華嚴世界裏的聖人,所以又稱為“華嚴三聖”,華嚴殿即是依此而得名。

五百羅漢堂

羅漢堂內供奉的五百尊青銅羅漢像,每尊高為1.7米,底座寬1.3米,重1噸,其形象各異,表情豐富,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他們是佛陀身邊五百位常隨弟子。羅漢堂中央是一座佛教四大名山銅殿,分別供奉五台山文殊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音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在佛教中,此四大菩薩分別象征大智、大行、大悲、大願。

高僧輩出 名賢結緣

開山祖師慧理

慧理,西印度人,東晉鹹和元年(326年)至武林山,見飛來峰而歎曰:“此為天竺靈鷲峰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人鹹不信,遂建靈鷲、靈隱二刹。正所謂“天竺靈鷲錢塘落,慧理祖師開山功”。慧理常晏坐於岩中,故世人稱其處為理公岩,又名晏寂岩。

中興延壽禪師

延壽,集禪門法眼宗第三代宗師與淨土宗六祖為一身。他自幼習儒,懷有經世濟國的抱負,先後任庫吏及鎮將,悟得世事無常之理。三十歲依止令參禪師出家,後隨德紹禪師學習禪定,誦讀法華,勤修淨業。建隆元年(960年),錢忠懿王請其重創靈隱寺,靈隱之興由此故,後稱住持靈隱者以為第一代也。後延壽繼主永明道場(即淨慈寺),倡禪淨雙修,以心為宗,以悟為旨,著《宗鏡錄》、《自行錄》等書。每日行一百八十善,弟子二千餘人,時人號為慈氏下生。開寶八年(975年)十二月,延壽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得舍利無數,立塔於淨慈寺右側,賜號智覺禪師。

重興具德和尚

具德又名弘禮,會稽張氏子,幼從父兄住杭州經商,不喜章句時文,又不好經營生計,而好與黃冠道士者遊,既而悟其非,至普陀山出家。具德聽三峰宗法藏禪師說法於金粟寺,並隨他人入三峰請益,十七年後終得徹悟,為三峰法藏禪師之嫡嗣,天童密雲禪師之法孫。以臨濟正宗傳承而論,具德和尚乃為臨濟第三十二代祖。順治五年(1648年),僧友豁堂禪師請他到靈隱寺主事,以期重振靈隱寺昔日雄風,此時正值明末清初戰亂之後,靈隱呈現出一片破敗景象。一年後,具德正式入住靈隱寺。入住後,具德即率大眾躬親秉持,斬棘除壤,凡事先之,不辭勞苦。乃於庚寅年(1650年)集料興工,大殿、法堂、方丈寮、客舍、鍾鼓樓等次第而成,使幾盡頹廢之靈隱寺煥然一新。具德和尚重興靈隱寺後,常以自家獨特禪法,廣引學人,道風所被,僧俗俱攝。時人讚曰:“慈明、楊岐、戒演、妙喜之後,一人而已。”具德和尚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十月十九日圓寂,年六十八,有《十會語錄》三十餘卷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