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門樓觀江海 釋道共林泉——韜光寺掠影(1 / 2)

韜光寺位於靈隱寺西北的巢枸塢內。步出靈隱寺,順著山牆往西有一條石路,再往前是一徑蜿蜒曲折的石磴道,兩旁修篁夾道、草木蓊鬱,這就是韜光道。循山道攀援,穿過半山亭,頭頂上宛若有一淩空樓閣,這便是韜光寺了。韜光寺曆來以朝佛、觀山、觀海而著稱。唐時,四川詩僧韜光禪師曾居住於此,寺以人名,故稱韜光寺。

韜光古精舍,遠跡西山岑

韜光寺,為蜀地名僧韜光禪師所建。相傳,在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年),韜光離川出遊。臨行前,其師囑咐雲:“遇天可前,逢巢即止。”韜光雲遊到巢枸塢,他恍然省悟,認為此地正是吾師命我駐足之處,於是就在這裏住了下來。其時正好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吳越王重建,改名廣岩庵。宋真宗大中祥符間又名法安院,而世人以僧號稱之為“韜光”。南宋時,寺廟“家廟化”,該寺於乾道九年(1173年)被充作鹹安郡王趙士銖的功德院,後廢。明代洪武年間重建,後又廢。清代康熙年間,曾修建觀海亭。雍正八年(1730年),“韜光觀海”被列為“西湖十八景” 之一。乾隆南巡時,曾禦題“法安堂”、“雲澄日觀”匾額。相傳古時呂洞賓曾煉丹於此,故舊有“呂嚴祠”。由此,在清代,韜光寺曾被改為道觀,並設呂祖煉丹遺址於此。

1981年,韜光寺毀於大火,僅存一殿,1982年又毀。後來,人們在原址上改建為一座敞廳,名“白雲深處”。2003年,韜光寺由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移交杭州市佛教協會管理,2006年起整治修繕,如今已頗具規模。韜光寺是杭州由政府部門與佛教協會統一管理的八個寺廟中的一個,也是建築位置最高的寺廟。

煙霞仙窟藏真隱,台殿晴空見遠潮

“高樹依秀岩,修竹夾路疏”,三裏韜光幽徑,一路古木修篁,蒼翠茂密,路旁山澗,溪流潺潺。從韜光徑拾級而上,仿佛置身於九曲通幽的綠色巷道中。明人蕭士瑋對這條韜光徑讚賞備至,在《韜光庵小記》中說:“大都山之姿態,得樹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蒼;山之營衛,得水而活;惟韜光徑中能全有之。”韜光徑上有濃蔭、蒼石、深苔之靜景,還有溪流、鳴禽、山月之動景,視聽兩宜,雅麗生動。

“僧泉交竹驛,仙屋破雲封”,清澈甘洌的韜光泉,沿著韜光徑跌宕蹦跳而下。舊時靈隱寺僧刳竹引泉,相續不斷,泉水隨曲折蹬道汩汩流下,一路上水聲淙淙,有若弦索,成為韜光獨有的聲景。這叮叮然的泉聲,更顯出山道之幽,讓人悅耳忘情,塵慮可滌。今天雖已不見僧家巨竹臥徑,但韜光泉那悠悠不息的清流,依然“鬆石之隙飛如懸”,聲韻和諧,使人心曠神怡,情趣盎然。

“韜光古庵嵌山,北窗直吸餘杭縣”,依崖結屋、勢若淩空的韜光寺,高居絕頂,不同凡響。韜光寺建築的整體結構大致符合“一正兩廂”的中國傳統建築格局,卻又依據山體的走勢而有所創新。其中軸線底層是大雄寶殿,中間是法安堂,最上層是呂純陽殿和祖師殿,為寺院主體建築。這些建築多為兩層通透式結構,通過各具特色的雕刻門窗,把室內和室外融為一體。裸露的青磚、白色的牆體和棗紅色的門窗,使得韜光寺和以黃色為主色調的傳統寺院相比,別具一番風味。中軸線左邊為茶院和僧寮,遊客和信眾可以在茶院一邊飲茶,一邊欣賞西湖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