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門樓觀江海 釋道共林泉——韜光寺掠影(2 / 2)

沿大雄寶殿右拐,是韜光寺最美的地方,簡直就是一個小小的江南園林。前麵是大名鼎鼎的金蓮池,傳說韜光禪師在此引水種金蓮,池約五尺見方,四圍石欄。池水清澈見底,久旱不涸。池內種金蓮,花色金黃,瓣裂為五,比梅花稍大,根莖上互生著皺邊葉片,頂葉呈橢圓形,平展於水麵,是一種少見的水生觀賞植物。左邊是一甌亭,是品茗賞蓮的好地方。右邊是誦芬閣和觀音殿。誦芬閣是一個隔景式建築,穿過誦芬閣,再經過一座小橋,才能到達觀音殿,營造出一種縱深的距離美。觀音殿為一重簷六角樓,“大悲救苦”的匾額高懸在殿門上方。殿內各種觀音站立兩旁,麵慈目秀,而送子觀音手抱孩子麵帶微笑,給求子者帶來無限希望。現在韜光寺的法安堂二樓扶廊是整座寺院最佳的觀景台,遊人站在這裏,腳下是一層層形狀各異的亭台樓閣,極目遠眺,西湖宛如鑲滿翡翠的明鏡,湖中遊船如蟻,隱約可數;再往遠處,天邊一條白線,就是錢塘江,可見江流入海,旭日東升,景色壯麗,令人驚歎。

明人史鑒曾說:“環西湖之山凡三麵,西山最佳;據西山之佳惟四寺,靈隱為最勝;領靈隱之勝有五亭,韜光為最幽。”這“幽”,是千年來對韜光吟唱的主題,是韜光的個性所在。唯其如此,清代道教勢力也想方設法在韜光幽僻的林泉寶地爭取立足,在韜光寺設一處呂祖(洞賓)煉丹“遺址”。向為佛教所據的韜光從此又有了道教痕跡。這說明,韜光的吸引力委實太大了。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韜光禪師居於韜光寺時,白居易慕名往訪,兩人吟詩唱和,結為詩友。白居易在《寄韜光禪師》詩中寫道: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鍾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詩人時常聽高僧講經,頗有悟性,此詩處處帶有禪機,兩人相處十分歡洽。一天,白居易因感自己屢往山中打擾,很有些過意不去,就在州衙內的虛白堂裏備了一席素齋,並以詩邀禪師入城小敘,詩雲:

白屋炊香飯,葷膻不入家。

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黃葉,紅薑帶紫芽。

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

哪知詩送去後,隻接到韜光禪師的一封回書,上麵亦吟詩一首,人卻不至。其詩道: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鬆陪玉勒,惟能引水種金蓮。

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

韜光禪師自從來到山寺,自持甚嚴,足不入市,雖然與白居易友好,卻不願為塵囂所玷汙。白居易得詩,倒也不以為忤,反更加敬重韜光,便又親自入山來,煮茗相伴。至今,韜光寺內還保存著一口烹茗井,據說就是白居易與韜光汲水煮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