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南屏春色嵐,淨慈祥寧散青煙
宋時,西湖的大佛寺為數已相當可觀,但它們都是由僧徒初創,曆盡艱辛,逐漸發展,才形成較大氣候的。而作為淨慈寺前身的慧日永明院卻是由官方直接興建的。宏大的殿堂建築格局一開始就基本定型,以後盡管屢建屢毀,主體建築卻總是衰而複興,附屬設施又不斷增多,加上附近一帶原有的、新辟的一批小寺廟,形成了西湖南岸殿堂樓閣鱗次櫛比的一派盛況,以致連南屏山也榮膺“佛國山”的美稱。淨慈寺香煙嫋嫋,梵唄氤氳,景象遠勝隔湖相望的寶石山、葛嶺,而與靈隱寺、三天竺寺不相上下。
中軸建築
淨慈寺以南屏山為坐山(主山),雷峰(夕照山)為案山(照山),瀕臨西湖漾漾碧波,“風水”更勝靈隱寺一籌。全寺主要建築布局則大體與靈隱寺相似,集中排列在中軸線上,原先共有四進,目前為三進。第一進是山門,左右各一小拱門,正門即天王殿,也叫金剛殿,殿內正中麵朝山門的佛龕供彌勒佛,背麵是韋馱立像。韋陀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中國寺院通常將他安奉在天王殿彌勒菩薩之後,麵對著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表示護法之意。按照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觀,謂於須彌山四方、七山八海之中,有四個大洲:南瞻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我們地球就屬於南瞻部洲範圍。東、南、西三洲人民具有善根,亦能信受佛法而修梵行,是故護法韋馱尊天菩薩發願護持此三洲人民,我們稱之為“三洲感應”。北俱盧洲的人民壽命千歲,從不夭壽,生活富裕,享受福樂,不信受佛法,所以韋馱尊天菩薩就沒有護持此洲。
天王殿後第二進即大雄寶殿,是全寺最大的主建築,雙重高簷,麵闊七間,飛簷鴟尾,藻井虹梁,結構莊嚴,氣象宏偉。重簷之上“具平等相”是弘一法師的集字,意為在佛眼裏,紅塵之中,芸芸眾生都是平等的。大殿中供奉的毗盧遮那大銅佛像,高13米,重40噸。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此屬於法身佛。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或“遍一切處”之義,藏傳佛教稱“大日如來”。下麵千葉寶蓮,每一蓮瓣上又鏤刻一化身佛像,稱為“千佛繞毗盧”,表現了佛教所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層層無盡的法界境象。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位於毗盧遮那佛身後兩側,他們三者合稱為“華嚴三聖”,大佛背後是濟公的金漆像。
第三進早先是毗盧閣,後來改為藏經閣,閣下層作戒堂、法堂。現在這裏建為三聖殿,供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三聖”坐像。殿兩側壁掛“九品往生圖”,殿背供地藏小像,善男信女可在此超度先人亡靈。
三聖殿後原來還有第四進,建有大悲閣,這是全寺依山就勢遞建的地處最高的建築,可俯瞰西湖全景,閣東側還有觀音殿,現在都成為樹林了。
除了中軸線上的四進殿閣之外,大殿左右兩側原各有長廊,也叫兩廡,分別從山門的小側門繞到藏經閣(三聖殿),廊壁繪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壁畫。大殿左廡長廊連接客堂,客堂北有伽藍殿,內供護教明王、華光修利及六甲諸護法神。珈藍殿北有鍾樓,現在客堂、鍾樓都已修複,伽藍殿則不存。客堂是來訪高僧、貴賓小憩之處,堂壁懸有當代名家及國外僧友書畫作品多幅。
大殿右廡長廊連接祖師殿,殿內供奉禪宗祖師達摩、法眼宗祖師文益、天台高僧、延壽之師德韶、淨慈寺開山祖道潛和第一代住持延壽。祖師殿北原來還有鼓樓。清代,淨慈寺右廡長廊已不存,左廡長廊也改變走向不再通往藏經閣,而是繞鍾樓經香積廚(廚房)、齋堂、羅漢堂、庫房而至方丈室去了。目前這些建築都不存在了。
石柱
在淨慈寺大雄寶殿的外牆四周有十五根柱子。這十五根柱子完全由整條石頭雕刻而成,且保存基本完好。柱身上鐫刻楹聯,頂部還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雕刻。據考證,這些石柱是1937年重修大殿時,由方丈欽亮大和尚邀請江浙一帶的著名書法家、社會及佛教界名流所撰寫的,其中有王一亭、於右任、潘天壽、馬一浮、章太炎等各界名人。這些楹聯書法精湛,內容豐富,如由著名政治家、慈善家、書法家王一亭先生集《金剛經》句而作的楹聯:“得值萬億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所有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些石柱極具文學和曆史價值,是淨慈寺現有的珍貴文物。
特色堂樓
淨慈寺作為一座官辦大佛寺,不但中軸線上的主建築堂皇氣派,而且還有一批別具鮮明特色的堂樓為他寺所無。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高僧道潛剛住進淨慈前身慧日永明院時,就向吳越王錢弘俶提出請求,希望把雷峰原有的十六尊金銅羅漢像遷入寺內建堂供奉。據說,在前一天晚上,錢弘俶曾夢見這十六位尊者跟隨道潛而行,所以他聽了道潛的請求非常驚異,立即同意並下令在寺內大殿西側增建羅漢堂,除十六金銅羅漢外,還增塑五百羅漢像。從此,西湖佛寺有了第一座羅漢堂,它是國內最早的羅漢堂之一。羅漢堂平麵呈“田”字狀,所以又叫田字殿。堂內五百羅漢依次沿壁環繞而立,麵對麵,背靠背。據劉一清《錢塘遺事》記載,羅漢中有千手觀音一尊,非常精致。還有第四百四十二位“阿濕毗尊者”,有獨立的佛龕,以黃羅為幕,尊者斜倚身體,大腹便便,覷人而笑。來祈求子嗣的婦女必到這位肥頭大耳的尊者前誠意敬香,親手撫摸他的肚子後才離去。南宋初羅漢堂毀於兵燹,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住持道容不辭寒暑募化重建,曆時五年,費錢十萬餘緡,才告竣工。五百羅漢塑像姿態各異,絕無雷同,據說出自同一位佛塑名匠之手。
五百羅漢的來曆,佛經上有種種說法。
《賢愚經》描述,釋迦牟尼在波羅捺國說法時,有五百隻大雁從空中飛過,聽到佛的聲音,竟被吸引住了。它們來到釋迦牟尼麵前,這時有人張網捕鳥,五百隻大雁全部落網被殺。但是因為它們聽到了佛法,死後都升上忉利天,化為五百羅漢。
《大唐西域記》上則說,南海之濱有一棵鬆樹,樹上住著五百隻蝙蝠。一批商人傍晚時來到樹下休息過夜,燃火避寒,沒留心火燒著了枯樹。幸好有一名商人正在誦讀佛經,朗朗有聲,枯樹上的蝙蝠們聽到了佛經,心生歡喜,雖然被烈火灼燒,卻並不飛離枯樹。據說這五百隻蝙蝠就是在迦濕彌羅國結集佛藏的五百羅漢的前身。
《智度論》上講,有五百位仙人在山中坐禪,年輕的甄陀羅女子在雪山池中載歌載浴,眾仙人無意中聽到了她們的歌聲,看到了她們的身影,方寸大亂,頓失禪定。又說五百仙人飛行空中,聽到女子們的歌聲後心狂意亂,失足墮地,這些仙人就是後來的五百羅漢。
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出自《涅槃經義》:五百羅漢原是五百商人,因為貪圖錢財,出海采寶。哪想到采到寶物後,卻遇上海盜,全被挖掉了雙眼,日夜號痛,寸步難行。後來有好心人指點他們,說是隻要一路舍棄寶貝,就可到達佛祖所在的天竺國,佛祖必能解除他們的痛苦。五百商人於是且行且舍,到了天竺,佛祖為他們說法。這些商人因貪受苦,這時就一心向善,後來都修得阿羅漢正果,成了五百羅漢。
宗鏡堂,位於寺內今三聖殿之後,早先是演法堂。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錢弘俶請靈隱寺延壽禪師住持永明院,延壽在這裏撰寫完成了佛學名著《宗鏡錄》。為了紀念延壽,演法堂改建為宗鏡堂。這在西湖佛寺中是獨一無二的。宗鏡堂後來多次重修,今已不存。
鍾樓
鍾樓是佛寺中懸掛法器大鍾的場所,晨鍾表示長夜已逝,勞作當始;暮鍾警示僧眾不要疏忽昏昧,既有報時作用,又有警戒功能。淨慈寺鍾樓始建於何時已無可考,但至遲不會晚於南宋。當時,“西湖十景”有“南屏晚鍾”一景,經常見於詩人、畫家的作品中,非常有名。《西湖誌》記載:
南屏山在淨慈寺右、興教寺之後,正對蘇堤。寺鍾初動,山穀皆應,逾時乃息,蓋茲山隆起,內多空穴,故傳聲獨遠,響入雲霄,致足發人深省也。
歲月既久,淨慈寺鍾樓曆經毀建,大鍾也廢而複鑄。最具規模的複鑄,一次是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夷簡禪師聚銅二萬餘斤鑄成巨鍾一口,撞擊時,聲聞遠壑,餘音悠揚。還有一次是在1986年由日本佛教曹洞宗永平寺捐助三千萬日元而鑄造的,即為現在淨慈寺重建鍾樓上懸掛的銅鍾。銅鍾高3米,口徑約2.3米,重達10噸以上,規模超過明洪武銅鍾。
如今淨慈寺山門與大殿之間西側的鍾樓有三重簷,飛簷翹角,雕梁畫棟,造型秀逸,分外引人注目,它是目前西湖佛寺唯一的鍾樓,凡遊淨慈寺者無不以登鍾樓為快。鍾樓前種有兩棵娑羅樹,七葉一枝花。據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娑羅樹下涅槃。為了紀念佛陀,許多寺院都種植有此樹。鍾樓裏麵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喻示鍾聲響處,地獄息諸苦惱之義。而新銅鍾采用“蒲牢雕龍”作銅鈕,以八瓣蓮花為鍾唇,每瓣鑄有一個撞鍾點,其中六處撞鍾點鑄有梵文。鍾脊上立南無毗婆屍佛和南無釋迦牟尼佛等七個佛龕。每敲一下大鍾,餘音達兩分鍾之久,回聲嫋嫋,渾重動聽。每天淩晨四時到晚上八時,淨慈大銅鍾撞擊一百零八聲,宏渾的鍾聲回蕩於南屏山麓、西子湖上,消失多年的“南屏晚鍾”重新響起來了。據說,一百零八聲鍾響,代表一年。因為古人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和七十二個候(每五日為一候),加起來正得一百零八。這是取年年如意,歲歲平安,大吉大利之意。近年來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還組織各界人士、外賓僑胞及遊客到淨慈寺鍾樓舉行新年撞鍾除舊迎新活動。當第一百零八聲鍾聲撞響,正好是新年伊始之時,這一象征著祥和、歡樂、安定、團結的活動深受中外遊人的歡迎。
放生池
淨慈寺不但山門內多有勝跡,山門外古跡也不少。夕照山下與山門隔街相望的照壁現已修複,青瓦黃牆,牆上大書“南無阿彌陀佛”這句為廣大佛教信徒同聲誦念的神聖佛號。照壁前,是當年為禳除火災而開鑿的萬工池。熙寧年間(1068—1077年),由於寺內常有失火事件發生,一位長於“青烏之術”(風水)的人物建議在寺前開鑿水池以便禳除火患。寺僧宗本(一說寶文)采納這條意見,募化開池,前來出力的多達萬人,池成後便命名為萬工池。和尚不靠佛法,卻聽信與道教更接近的風水先生之言,未免有點滑稽,而萬工池開成後實際上並未禳除火災,卻演變為淨慈寺的放生池。從南宋到明代前期,萬工池內栽植蓮藕,放養金魚,是淨慈寺難得的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