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碧水映嵐翠 寶地藏仙寰——抱樸廬探幽(2 / 2)

傳說中葛洪曾經煉丹過的初陽台,如今已成為觀日出的好去處。初陽台位於葛嶺之巔。葛嶺海拔125米,地勢較高,再築高台,視野更加開闊。當年葛洪“吸日月精華於此”。現存的台基相傳為英國人赫德所建,台上的亭由染坊業主楊叔英所築。亭中樹一石碑,上書“初陽台”三字。旁有聯雲:“曉日初升,蕩開山色湖光,試登絕頂;仙人何處,剩有石台丹井,來結閑緣。”

每當晴天破曉時,日輪乍起,微露一痕,瞬息間霞光萬道,天半俱赤,湖水似錦,景色極為壯麗。“葛嶺朝暾”,早已列為“錢塘八景”之一。初陽台也是賞月佳地。特別是秋天月明之夜,皓魄中天,叢林蒼莽,讓人恍然置身於廣寒宮中。

道教領袖葛洪

葛洪,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宏富。他不僅對道教理論的發展卓有建樹,而且學兼內外,在治術、醫學、音樂、文學等方麵亦多成就。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生於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家庭原是江南豪族,又是道學世家。其叔祖父葛玄,曾從漢代末期的著名方士左慈學道,受《太清》、《九鼎》、《九液》等丹經,後於閣皂山(今江西省清江縣境內)得道成仙。道教中人尊他為葛仙翁,又稱太極仙翁。葛洪十三歲喪父,家道中落,但他生來性情恬淡,於世間的種種嗜欲皆不深戀,獨愛讀書問道。十六歲起,開始讀《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尤喜“神仙導養之法”,又從方士鄭隱學道。後遇精於外丹並內養之術的南海郡守鮑玄。鮑玄見葛洪形貌超凡,議論高妙,迥出乎尋常之外,又知他出自神仙之裔,十分器重,盡將所得的丹術,傾囊相授於葛洪,還選為佳婿。

魏晉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對道教而言是難得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助力。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葛洪赴洛陽搜求異書以廣其學。時值“八王之亂”,葛洪顛沛流離於徐、豫、荊、襄、江、廣諸州,飽受戰亂之苦,由是消極憤世,遂萌棲息山林、服食養性之思。建興四年(316年)重返故裏。東晉開國,賜爵關內侯,食句容二百邑。鹹和初,司徒王導召補州主簿,轉司徒椽,遷谘議參軍等職。但他酷好遊仙學道,聽說交趾(泛指五嶺以南)出產丹砂,遂乞為勾漏(今廣西北流縣東北)縣令,得到朝廷恩準,便攜妻赴任。葛洪治理勾漏,一清如水,又於就近采料煉丹。後又至羅浮山(在今廣東)修道煉丹。葛洪在羅浮山中優遊閑養,著作不輟。葛洪卒於東晉興寧元年(363年),享年八十一歲。或雲卒於晉康帝建元元年(343年),享年六十一歲。

道家分丹鼎派與符篆派,葛洪是道教丹鼎派中最重要的倡導人之一,堅信煉製和服食金丹可得長生成仙,他在《抱樸子·內篇》中對長生不老藥之采集與製作方法,金丹燒煉法等,都作了較具體的闡述。從現代科學觀點看來,他煉丹以求長生不老之藥是不現實的,但他在長期煉丹實踐中,不斷地觀察記錄其中的變化反應,卻是我國化學最早的開拓活動之一。所以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整個化學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從中國傳出去的。”葛洪煉丹,還開了中醫藥中礦石入藥的先河。

葛洪自號抱樸子,並因以名其書,有《抱樸子·內篇》二十篇和《抱樸子·外篇》五十篇。葛洪係統地總結戰國以來神仙方術的理論,為道教構造了種種修煉成仙方法,並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論體係,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他還主張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這些對後來道教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