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北山棲霞嶺北麓,茂林修竹深處,隱藏著頗具道教洞天福地氣象的黃龍洞古跡。早先,這裏是佛寺,直到清末才改為道觀。南宋以來,黃龍洞是作為西湖五大祀龍點之一而享有盛名的。
洞天福地兩相悅
黃龍洞又名無門洞、飛龍洞,它地處山麓穀地,水源彙聚,林木茂盛,靜謐幽僻。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江西龍興(今南昌)黃龍山以禱雨靈驗著稱的慧開禪師應邀來到西湖,當時任經略花園製置使的孟珙特意在棲霞嶺下為他購地築庵居住,這就是後來擴建後受朝廷賜額的護國仁王禪寺。
相傳,有一天,雷聲隆隆,震天動地,寺後山上的一塊大石開裂,裂口狀如“龍嘴”,有清泉從“龍嘴”中湧出。又據說,夏天驟雨初歇,這裏一株大鬆樹上常有“神物”蜿蜒蟠臥,“其氣茀茀然而黃”。一時紛紛傳說,江西的黃龍跟隨慧開禪師一起到西湖來了。從此,慧開所住的庵堂就有了“黃龍”之名。不久,杭州遭遇大旱,宋理宗詔請慧開祈禱求雨。慧開接旨後,退回寺中默坐。理宗弄糊塗了,派太監去請教。慧開回答道:“寂然不動,感而後通。”果然,稍過片刻,天上就降下大雨。慧開告訴朝廷,天肯下雨,黃龍的功勞也不小。朝廷就封“黃龍”為“靈濟侯”,並建護國龍祠,賜名“護國仁王禪寺”。淳祐八年(1248年),日本高僧源心來到護國仁王禪寺,拜慧開為師,後又介紹另一高僧心地覺心(法燈圓明禪師)參見慧開,也拜慧開為師。法燈圓明歸國後,於寶祐四年(1256年)托人捎給慧開水晶念珠一串以示謝意。
黃龍洞祈雨靈驗的傳說在科學不發達的封建時代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慧開因為祈雨有功,被皇上親賜法號“佛眼”。然而慧開性喜清淨,並不在乎皇上賞賜多寡、待遇輕重,仍返回黃龍洞這超塵絕俗的山間林下習佛修行。遺憾的是,慧開生來身材矮小,每當他登座說佛法時,都要加高所坐的“獅子座”。前來聽說法的僧徒常常為此掩口竊笑。慧開雖說佛學精深,對於被人訕笑還是有點忍受不了,便命人到寺後山坡上,鑿石成像,高達丈餘。他麵對石像拜祝,希望來世自己能長得和這尊石像一般高大魁梧。後來,人們以這尊石像為胎,加塑成慧開全身像。不幸的是,這尊極富傳奇色彩的造像在“文化大革命”動亂中竟被砸毀。護國龍祠則早在受封後不滿百年就毀圮了。明代時,護國仁王禪寺屢建屢毀,難成氣候。到清代末年,道教勢力在西湖風景名勝區占山據洞擴大地盤,原為佛寺的黃龍洞改建成道觀,如今則成了西湖別具風情的仿古遊樂園。
棲霞嶺幽泛紫煙,方竹婆娑立萬竿
黃龍洞的山門,造型古樸,藤蘿盤錯。山門兩旁柱子上懸掛藍底金字的楹聯,上下聯文總共才八個字:“黃澤不竭,老子其猶。”
這副初讀似欠完整而又難解其意的楹聯,采用省略藏字的修辭手法,巧妙地將洞名“黃龍”二字一顯一隱納入聯文。上聯第一字就是“黃”字。“龍”字呢,則藏在下聯文意中。
“老子其猶龍邪?”這原是當年孔夫子稱讚老子的一句話。“黃澤不竭,老子其猶”這副楹聯的意思是說,自從黃帝以來,道教如同深潭之水不會幹涸,老子則是其中龍一樣的偉人而得道成仙。這副楹聯十分切合黃龍洞成為道教聖地後的“身份”,省略藏字的修辭手法又使人聯想到“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說法,更增添了人們對這裏的神秘感和敬畏感。
從黃龍洞山門到二門之間,有一段長而曲折的石階路,若從空中俯看,就像一條遊龍。作為引導遊人進入主景區(即原先的道觀)的必經之途,石階路一側有古木修篁、花草水池,另一側為依隨山坡自然上升之勢而築的杏黃色矮牆,牆上開有透漏花窗,窗槅上塑有姿態各異的九龍圖案。
這條石階路,在寺觀園林構成上稱為“導引”或前導部分。它既是寺觀園林裏的主要交通線路,又往往是主要的遊覽線路。從宗教意義來說,寺觀區是朝拜佛祖或尊神的聖地,是從“塵世凡界”通向“淨土”(極樂世界)或“仙界”的轉化處所。由塵世到聖地,需要一個環境上與情緒上的過渡,寺觀園林的前導部分正是為適應這種宗教要求而產生的。它就像一支前奏曲,起著由俗入清的過渡作用。所以,黃龍洞導引石階路距離長,曲折多,沿途景觀豐富多變,讓遊人在不知不覺、漸行漸高的觀景行進中,讓心情沉澱,在即將瞻仰“仙境神龍”前調節好心態,從而體驗一番漸入佳景的樂趣。從二門往左,就進入黃龍洞主景區。
一池碧水,環繞著假山、亭台。越過池水,對麵苔痕常綠的巉岩上露出一隻鼓目、掀鼻、張口、翹須的人工雕塑而成的黃色大龍頭,這便是來自遠方的“黃龍”了。“黃龍”口吐清泉,下注入池,水聲叮咚作響,如琴瑟奏鳴。清泉入池之處,一塊崢嶸巨石兀立水中,朝龍頭一麵鐫有“水不在深”四字,朝水池一麵為“有龍則靈”的題刻,這是出自唐代文學家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名句。帶“龍”字的景點或是“龍”的圖形在西湖風景名勝區並不少見,但像這樣與山水、園林、寺觀融為一體且長吐清泉、造型生動的龍頭,卻隻有黃龍洞這獨此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