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目飛餘脈 道教小仙山——玉皇山宮觀一瞥(2 / 3)

大抵由於南宋籍田(或郊壇)靠近玉皇山,道教在玉皇山立定腳跟後,著意渲染八卦田景象,甚至出錢派人加以維護,從而擴大道門影響。以至今日,八卦田仍基本完整,成為登玉皇山攬勝的一大奇觀。

慈雲嶺造像

在慈雲嶺南坡的石壁間,有慈雲嶺造像。據考,慈雲嶺造像為五代後晉年間的作品,它們是西湖風景區現存年代較早、藝術性甚高的石窟造像,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岩壁造像保存完好,有大小兩龕。主龕坐東朝西,共有七尊,彌陀居中,麵相溫和,儀態端莊,左側是觀世音菩薩,盤坐蓮座,右側為大勢至菩薩,寶冠高髻,笑容可掬,合稱“彌陀三尊”。兩側還有菩薩和天王各兩尊。小龕坐北朝南,正中雕地藏王菩薩坐像,光頭大耳,容貌端嚴。兩側侍立供養人,龕楣浮雕“六道輪回”。 這是按照地藏端坐九華山的佛教故事雕造的。這些造像渾圓厚樸,寶相方正莊嚴,繼承了晚唐遺風。在主龕的右側有一石碑,因年日久遠,字跡莫辨。

福星觀

福星道院之名,約始於明代中期。道士羅普仁,在此修行十三年,大悟超凡,明正德皇帝敕封為“無為宗師”,他擴建了玉龍道院,正式取名“福星道院”,俗稱福星觀,因此《玉皇山誌》稱他是福星觀的開山祖。清代,道觀仍在發展,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浙江總督李衛在山頂辟建福星觀,俗稱玉皇宮。鹹豐末年,福星觀毀於戰火。同治三年(1864年),全真道道士蔣永林從天台山崇祖觀來到杭州,看到玉皇山福星觀因兵禍化為灰燼,深感痛心,於是下決心重建。他結茅而居,不怕艱苦,數載化緣。他的虔誠之意,打動了當時浙江巡撫楊昌睿、布政司盧定動、杭州知府龔嘉俊、錢塘知縣曾國霖、仁和知縣姚光宇等官員,他們“慨捐钜貲助建福星觀”。福星觀終於於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現在玉皇山頂的建築群,大部分是在原道觀的基礎上修繕、再建的,福星觀的格局依稀可見。

福星觀入口處叫南天門,位於今玉皇山頂建築群西南角,門上懸有一副楹聯:“望徹塵寰,遠近江山懸一畫;南連雲漢,東西日月跳雙丸。”南天門處有一方大型彩繪壁畫《群仙極樂圖》。仔細數一數,這幅壁畫上共有三十七個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形象。他們性別各異,年歲懸殊,服飾多變,動靜不一,其中的主要人物是自宋代以來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仙——張果老、漢鍾離、李鐵拐、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進入南天門向西,便是福星觀中軸線起點的山門。山門之後,依次為真武殿、大羅寶殿、鬥姆閣。大羅寶殿前庭東有客堂,西有祖堂;庭中左有日井,右有月井。上述殿、堂、閣、庭等組成福星觀的主體。

福星觀兩側副房各有三進庭院。東側自北而南依次為三清殿、齋房、過廊、丹房、庫房、米倉、廚房、茶房等,西側則有三官殿、廂房、過廊、白玉蟾井、丹房、十方堂、客房等。

福星觀和西湖風景區的一些大佛寺相同,嚴格仿照我國傳統的宮殿和庭院建築布局手法,中軸線突出,主次分明,排列有序,結構完整,功能齊全,既符合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的倫理觀念和建構原則,又顯露出與世俗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建築性質。

進據玉皇山的道士,屬於道教全真道龍門派,因而福星觀各殿堂的神像,不但與“以坎製離”的功利目的有關,還多少帶有這一派的某些特征。

真武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其全稱是“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這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所賜的封號。真武原叫玄武,是北方天界的最高天神。玄武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神”,道教常把它們當作護衛神以壯威儀。宋真宗時,因避所尊聖祖趙玄朗之諱,玄武改稱真武。受封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後,簡稱真武帝君或真武大帝。真武像頭披黑發,身著黑衣,右手捧劍,足踏龜蛇,身旁有執黑旗的隨眾,是一位威風凜凜的古代將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