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國家的利益擺在首位,這是協調社會組織與政府關係最根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原則和方法。誰遵循了這一原則和方法,誰就會有協調的政府關係;誰背離這一原則和方法,誰就不會有協調的政府關係。
(二)服從政府的管理,做模範公民
政府對全社會、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實施管理和領導,它期望每一個社會組織都服從指揮、服從管理。因此,社會組織要想與政府建立協調的關係,就要在實際行動上與政府步調一致,時時處處服從政府的指揮與管理。為做到這一點,社會組織要全麵、及時、準確地了解與組織有關的各項政府的政策、措施、法規和指令,並在實際行動中予以模範遵守。隻有知道了哪些是政府許可做的,哪些是政府嚴令禁止的,社會組織才能與政府統一步調。隻有模範地聽從政府的管理和領導,才能贏得政府的信賴。
(三)替政府著想,幫政府排憂解難
政府為難之時,社會組織如果能夠替政府著想,幫助政府排憂解難,能夠換取政府對組織的熱情關切、主動支持和友好合作。
想政府之所想,就要充分了解政府最關心什麼、最憂慮什麼,並在實際行動上真誠地為政府著想、配合政府來推進事務的解決。急政府之所急,要求社會組織在政府最急切要解決的問題上挺身而出,竭盡全力支持和幫助政府。幫助政府之所需,犧牲組織利益而幫助政府解決實際難處。我國的“希望工程”就曾吸引了許多社會組織的慷慨解囊,這些社會組織的義舉不僅具有商業價值,也體現了對中國教育事業的關心和社會責任感。支持“希望工程”之舉,會博得政府及社會的好感。
三、促使政府了解組織的主要途徑
要處理好組織與政府的關係,除了把握好主要的原則外,使政府了解組織則也必不可少。組織隻有使政府充分地了解自己,才能從政府獲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企業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要使政府了解組織,重要的途徑有:
(一)及時準確地向政府通報情況
政府是對全社會實施管理的機構,它需要各個社會組織及時準確和真實地彙報情況。政府隻有在了解了社會組織的情況之後,才能對社會組織的問題、利益和需要作通盤考慮。政府政策、措施等,都是根據社會實際需要製定的。社會組織隻有反映實際情況,政府才能準確地把握社會實際需要。反映情況既要報喜又要報憂,僅僅報喜是片麵的,僅僅報憂則是向政府伸手要利益。偏執任何一端都是於政府關係不利的行為。既報喜又報憂,可以使政府全麵掌握組織的情況,以便在通盤考慮的基礎上,盡量爭取製定出對組織有利的政策以及支持和援助。
(二)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並擴大政治交往
社會組織不應在政治上麻木不仁或無動於衷,而應該是政治活動的積極參與者。這是因為,政府是一架政治機器,它期望各個社會組織都有參與政治的熱情。所以,要協調好政府關係,使社會組織與政府關係貼近,就要積極參加與政府的政治活動並擴大政治交往。
在我國,黨和政府的政治活動比較多,社會組織參與政治活動的機會也就比較多。諸如“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計劃生育運動、反腐倡廉活動、“掃黃打非”活動以及各種各樣的政治教育、思想討論活動等等,社會組織應當組織好自己的全體員工,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積極參加並有效地開展貫徹、教育、討論活動,使之有聲有色,爭取得到黨和政府的滿意評價。除此之外,社會組織有責任鼓勵員工在政治活動中增長經驗和才幹。
擴大政治交往,通常指社會組織的領導人以個人身份經常參與政治活動,與政府官員廣泛交往。通過社會交往或公開活動,使社會組織了解政治環境;了解各選舉代表對本組織在有影響問題上的立場;陳述影響組織利益和發展的政治主張;提出有利的政策、法規和措施等方案;與政府官員友好相處,建立友誼關係;等等。
§§第七章 公共關係傳播理論與媒介
傳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人類的曆史一樣長。但它作為一種理論,產生於2 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係統的運行。社會傳播不僅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而且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變革,圖像、聲音和數據數字化,新技術和通信技術加速發展,傳播方式、媒介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受傳者的選擇日益複雜化、多樣化,公共關係從業人員應該了解傳播理論、利用傳播媒介的特點,使公共關係工作達到最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