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他在那裏開始接受教育,並令他進步很快。但是鐵籠般沉悶的環境令他騷動敏感的心靈感到痛苦不堪。雖說他後來也曾指出這裏最初的教育對他精神的發展很有幫助,也很有意義。
我在那裏從幼年開始就受到教育,要疾惡如仇,憎恨偽善、說謊和搬弄是非這三種不道德行為。凡是違背自己本能、感情和理智的一切事,都不可去做。……但是我在那裏總是將自己的心靈封閉。我不斷地細心觀察老師們的各種做法,並且不斷地做一些惡作劇給自己製造出種種的歡樂和痛苦,以此來驅除寂寞和苦悶。而往往這種行為所帶來的一切後果,都要全部由我自己負責。可是被老師發現是極偶然的,一般地說,我也認為這樣嚐試的後果是非常危險的。
從這段自述中可知,幼時的高更已開始越來越不同於其他的孩子了。後來他又轉到巴黎的一所普通中學讀書,最後又返回了奧爾良,在一所學校注了冊,成為該校的學生。在上中學期間,雖然少年高更,和其他同學們一樣過著集體生活,但是由於他的獨特豐富的經曆和寬闊的眼界,使他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的思想要更為成熟和敏銳,處事更為沉著老練。他自命不凡,孤芳自賞。而他的西班牙和秘魯血統也確實留給同學們許多神秘的色彩。他的為人處世的許多學問讓他的同學佩服不已,而他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個人閱曆所帶來的許許多多更引人入勝的神奇故事,使他們更是對高更孤獨清高的行為欣賞傾慕。高更身邊有越來越多的小追隨者。因此,他的剛愎自用,做事果斷的行為,使他在夥伴們中間具有一定的威懾力和權威性。
在這時,當有人問起他如何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時,他的答複是想成為一名周遊世界的水手。
盡管少年高更有著明顯的與眾不同之處,他外表冷峻,內心孤傲,令人難以接觸,但他的心靈深處一直不斷追憶兒時在利瑪所度過的富有異國情調的、浪漫快樂的生活。這是種朦朧的,但卻非常具有誘惑力的強烈欲望。因此,他說他選擇水手的職業就不足為怪了,因為正是這一職業可以使他實現周遊世界的夢想,去找尋他兒時的樂園,兒時的美夢。
麵對大自然,他有種無法解釋得清楚的眷戀和情意,他喜歡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而大自然的萬物正給予他焦渴心靈以沐浴。他感到他的心靈和夢幻唯有對大自然,才有可能聆聽到。還是在寄宿學校讀書時,他便時常漫步在校園裏一小片清幽的樹林中。無論是晨曦初上,還是夕陽晚歸,他都留戀這塊清新芳香的土地。他看鳥鳴鳥飛自由呼吸,心中便有十分的傷感。回想自己單調乏味的枯燥生活,心中滿溢著由失望和向往所交織起來的複雜感情。
而恰恰這時,一首古老的秘魯歌謠從他的靈魂深處翻滾而來……
多情的花朵吮吸細雨,
香新的空氣如此幹淨。
世界讓你來將我們變得更加清晰,
世界讓你來將我們變得更加美麗。
我們願意,
我們願意,
我們不會將你放棄。
是的,高更是多麼渴望自己的美夢成真。
高更在學校讀書一直到17歲。兩年的預科學習使他覺得忍無可忍。而循規蹈矩的家庭生活也使這位雄心勃勃,不甘寂寞的青少年覺得沉悶不堪。這一年他突然決定放棄學業,離開家庭,做一名水手,去海上過一種完全陌生的生活。那將是他夢寐以求的全新的生活,他想象著自己將在那裏實現那長久縈繞在心中的夢想。
母親對高更的這種被看做十分魯莽而又輕率的決定感到焦急萬分。她幾度苦苦勸告兒子放棄出海當水手的念頭,而安分守己地好好念幾年書之後,再另圖打算。但高更決不再到學校讀書了,他覺得那裏束縛了他所有的欲望。母親隻好妥協,退一步說先讓高更進一所海軍學校,經過一番必要的海上航行的訓練之後,再談上船出海的事。
但是母親的這些苦口婆心的勸告被高更一口回絕了。這種做事果斷,不容商量,我行我素的行為是高更典型的秉性,當然包含著他長久以來的成熟思考。他很快地謀了一個在商船上工作的差事。他一心想出走,這次終於走向海洋,實現他在幼年時就萌生出來的對大海的癡迷與思戀的夢想。
1865年12月7日,高更終於如出籠的小鳥兒,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團結工會的商船“盧齊塔諾號”,當上了一名客輪見習生。隨著這艘商船來往於勒阿弗爾港與裏約熱內盧之間,開始了他長達6年的航海生活。
海,是多麼神秘的地方啊!高更自小便無數次地在心中描繪了他美麗英俊的,而又朦朦朧朧的容顏。他還編寫過許多關於海的神奇美妙的,在他心裏吟誦了無數遍的故事,……而這一切都將變為真實的,可見的,可聞可嗅可摸可觸的了,他終於可以第一次揚帆出海了,終於擺脫掉了一切條條框框的限製,麵對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自由歡唱了,他多麼激動,多麼興奮啊!
藍天碧透,海鳥淺飛,一望無垠的大海在他麵前無限的展開伸去,博大、壯闊、豐富、深長的音樂久久環繞著他的心房,他被眼前嶄新的天地震撼了!他感到他身上一切沉重的意誌如今都飛翔了。輕輕地飛翔了……他由心靈深處觸摸到了“解放、解脫”的偉大意義。從而他又不由自主地——和在利瑪時一樣——“神迷心醉”起來,他仿佛找到了過去兒時生活的影子。而這正是他渴求找尋的根。
在船上,高更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年輕的二副。他經常向高更講述他許多充滿神秘而又浪漫色彩的、他個人在海上航行的傳奇而又非凡的經曆。高更被他迷住了。
每當夜深人靜時,船依舊默默航行,四麵的海靜寂無聲,而頭頂上的月亮和星星卻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古老而迷人的故事。就在甲板上,麵對這夜的寧靜,高更總喜歡纏住二副,和他呆上一刻鍾,聽他講一講關於他自己的傳奇經曆。
有一天夜裏,他向高更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那是他在一艘小船上當水手時的故事。
“我們的這條船,在大洋洲的航線上進行了數年之久的長途旅行。那是一艘貨船,往各國運送各種貨物,有時,也免費攜帶一些私人的東西。”
高更竭力靠近二副,仔細傾聽他娓娓道來的每字每句。
“有一天,我在清洗甲板時,由於不慎,連人帶拖把一起跌入海中。甲板上發生的一切卻無人發現,貨船繼續向遠方駛去,我被拋棄在了汪洋大海之中。”
“啊,扔在海洋裏去了?一個人?”高更失聲喊道。“快說,快說,後來怎樣了?”
“我一直沒有鬆開手中的拖把,你知道,人麵對死亡時,那種求生的渴望是多麼強烈!就是靠著這個拖把,我在太平洋裏,竭盡全力掙紮了整整48個小時……”
二副停下來,頓了頓,撫了撫高更已有些冒汗的手,接著說:“感謝上帝!還好,一條駛過的輪船終於發現了我,我被搭救上來。”
高更終於長長地舒了口氣。他繼續蠻有興致地聽下去。
“後來那艘船行至中途,停泊在太平洋的一個島嶼上休整,水手們都下船登上岸去,我也和他們一樣登上了那個小島。那真是一座美麗的島嶼啊,當地土著島民那熱情的款待深深感動了我,他們那奇異的服裝民俗吸引了我,我樂而忘歸,在島上逗留了太長的時間,當我猛然覺察到我周圍再無同伴時,那條船已起航開走了……”
“什麼?船開走了?嗨!上帝!那怎麼過啊!一座孤島。”高更再次驚訝地說道。
“我當時的心境和你現在說的一樣,我覺得我再次被拋棄在了大海之中。可是,我卻想錯了。”
“哼?錯了?”高更疑惑地看著二副。二副點了點頭,接著說:
“那裏的自然景色如同世外桃源和美妙的仙境一般。我幾乎周遊了全世界,也沒有看見過如此美麗的地方。更讓人驚喜的是,島上的土著人是那樣地善良好客。他們拿出他們的所有,以各式各樣的方式來關懷和照顧我,想方設法讓我高興、不受寂寞。就這樣,我在島上和土著人共同生活了兩年。我覺得我過的十分快活,也十分充實,而土著人的日子在我看來則更是幸福、祥和。那裏一切都是那樣和諧、古樸而美麗,那可真是人間天堂啊!”
“……直到有一天,另一艘船在這裏泊岸,我才在無奈的情境下重新被帶回法國。”
高更在二副的歎息聲中回味著他意味深長的話,他夢想的幻影好似從二副這個實在美妙的故事中得到了真實的解釋和觸摸。他張大了嘴巴,暢遊在二副所講的美好情境中去了……
夜很深了,二副有些疲憊地站起了身子,回憶使他的眼睛迷離了許多,而高更則是對遠方島嶼的更多沉醉。最後,二副在高更麵前無不惋惜地抱怨道:“上帝啊!我當時是多麼的愚蠢呀!現在我又不得不重新在海洋上過著這種危險漂泊的生活了……在那座小島上我生活的曾是那麼幸福!在野蠻人那裏有善良、有愛心,一切都稱心如意,而在這裏卻到處都充滿了虛偽與邪惡!如今,我是多麼的懷念在那座小島上度過的每一個日日夜夜啊!”
說完,二副回到艙裏去了,而高更則呆呆地站在那裏一動不動……是的,二副這段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曆,使高更銘心刻骨,終生不忘。高更從幼年時以來所勾勒的那種模糊的,但卻是和諧、美好、純潔的生活在二副所講的故事裏得到了印證。他心潮起伏,思緒難平,他強烈地感受到了一種來自靈魂的戰栗。可以說,二副的傳奇經曆給高更下半生的命運選擇起了深刻影響。
1866年,高更由甲板的輪機見習生升到船舵助手。這一年他又以二副的身份來到“吉利號”船上工作。從1868年1月,他又開始在海軍服役。同年3月他來到瑟堡,登上戰艦“吉隆姆·拿破侖”號。這艘戰艦的任務是跟隨一隻巡航艦隊在北極的挪威海麵上進行巡邏。
1870年,普法戰爭開始後,由於法蘭西帝國的敗北,“吉隆姆·拿破侖號”被改編為“德塞克斯號”。1871年4月3日,不滿23歲的高更退役下船,結束了他海上漂泊的生活。
從1865年至1871年,高更幾乎不間斷地在海上度過了他17歲到23歲的青年生活。也是在此時,他以海上生活的方式度過了他的青春期和思想性格的成熟期。前3年他在商船上學徒,後3年他在戰艦上服役。在此使他有機會周遊了世界,靈魂中那種久蓄的浪跡天涯,遠離人類,領略異國風光的渴望得以滿足。
這6年的海上生活,對高更一生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這段生活,不僅使他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同時對許多國家的風俗民情也有了不少了解。他在切身經曆中學到並看到了許許多多書本上、學校裏根本無法學到的東西。豐富的閱曆,使他的眼界更為寬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知識修養也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中得以極大的滋潤,他在生活中成熟起來,思想更為深刻敏銳,體魄更加健壯,意誌更加堅定。總之,數年的獨闖天下的海上生活,很好地鍛煉了高更。他具備了為排除萬難而應有的堅強勇氣。
在此期間,他曾數次途徑南美。故地重遊,他的心中再次激蕩起兒時的記憶。麵對祖先的故土,他一次次膜拜尋找他心中的偶像和殘存的記憶。他的根紮在那裏,他的魂係在那裏,每一條小街,每一灣溪水,每一座教堂頂端那木刻的裝飾圖案,都似乎讓他真的呼吸到了祖先留下來的空氣。那裏依舊是那樣的古樸,所以每一次來去,他的那種發自靈魂深處的呼喊在他周身回蕩:“我又回來了!”“我又回來了!”
這一時期他還曾經去過印度。古老東方國度的神秘深深地吸引著他。那美麗的裝飾品,那信篤善良的人們,那悠久古樸的文化,還有那些蒙著麵紗的婦女,使高更想起母親在利瑪時所穿的具有別樣風格的服裝……
高更在外麵的世界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去了,可是母親阿麗娜·瑪麗在他出走的數年時間裏,無時無刻不被思念兒子的痛苦煎熬著。她生活得很孤獨,日夜惦念海上航行的兒子。後來,她由奧爾良移居巴黎,投奔她母親生前的好友——阿羅沙。然而定居巴黎後的生活,也並沒有減輕由於想念兒子所給她心靈帶來的痛苦程度。她越發的瘦弱下去,於1867年在聖·克魯德,滿懷著對高更無限的眷愛,憂鬱而死。
而高更對此卻一無所知。他依舊沉浸在他浪漫的幻想之中。卻不曾想到為他辛苦一生的母親,帶著滿腔孤獨和幽怨,一個人默默無息地走了……
她曾是那樣地堅韌、頑強。
她曾是那樣地高傲、無畏。
“您和我一樣,都是苦命的人”。(文森特·梵高致保羅·高更)是的,當23歲的高更結束海上生活,退役返回家時,家已不能稱之為家了。此時,母親已辭世4年,唯一的姐姐已遠嫁智利商人,家中的房屋財產全部在普法戰爭的煙火裏毀於一旦。迎接他的是破敗不堪的糟亂景象。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確是個無家可歸的人了。
但是海上生活鍛煉了高更,他不但具有強健的體魄,成長為一名青年男子,而且麵對生活中的困難,他已經學會去從容不迫地克服它了,他的思想和意誌已完全地成熟起來。麵對家庭的驟然變化,他沒有感到驚慌失措,他冷靜地為自己尋找發展的前途。
他已成長為一個堅強的、不易被任何困難擊倒的人了。
可是,阿麗娜·瑪麗在臨終前,仍念念不忘她那日夜思念的海外遊子的歸來。為了不使兒子回來後流浪街頭,她拜托阿羅沙做孩子的監護人,把孩子未來的一切都交給了他,請求他日後給予高更在生活與工作上的扶持。阿羅沙是一位信守諾言的人,他利用自己的關係,在高更回來後不久便很快為他謀到一個在拉菲爾特街的布爾丹證券交易所做股票經紀人的職位,為這個年輕人創造了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高更從此步入了一個令人尊重羨慕的社會階層。
高更在巴黎這個證券交易所一幹就是11年。他先當掮客,後做清理人。童年高更精於計算的天賦曾令他母親驚訝不已,而今具有豐富經曆的高更,精明的經商之道在這裏派上了用場。他天資很高,很快便學會了許多股票經營的豐富知識,獲得了經驗,並在交易中頻頻得手,事業上也春風得意,僅在一年中,他就大約賺了4萬金法郎。豐富的經濟基礎,使他過上了一種富足的資產者生活。
布爾丹證券交易所的同事蘇菲奈克是高更的親密朋友。他來自阿爾薩斯省,他曾搞過一段藝術創作,早期的作品還曾在巴黎美術學院裏得過獎。而高更呢,自幼便酷愛藝術,還在海上漂泊的那幾年,他便十分留心觀察各國的不同藝術樣式。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在工作之餘,經常相約去盧浮宮和其他博物館參觀畫展,尤其喜歡去那些展覽新風格作品的畫廊。蘇菲奈克還把自己家中收藏的一些油畫給高更欣賞,有時還鼓勵高更利用業餘時間試著畫幾筆。蘇菲奈克稱得上是高更從事藝術創作的最早一位啟蒙者。
高更的監護人古斯塔夫·阿羅沙是一位頗具鑒賞能力的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他不僅幫助高更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而且還是高更走上繪畫之路的引路人。他經常把高更帶到家中欣賞他所收藏的那些藝術品。高更就是在他那裏第一次看到了後來成為著名畫家的許多人的作品。他被它們深深地激動著,他感到靈魂中的某種東西和這些色彩斑斕的畫融合在一起,並得到了某種解釋。這些收藏的作品中有畢沙羅、德拉克洛瓦、庫爾貝、柯羅、杜米埃、戎金等當時尚未出名的藝術家的優秀創作。阿羅沙還能逼真地臨摹其中的一些作品。例如普呂東、普維·德·夏凡的作品。
就是在1871年,剛剛從海上漂泊回來在布爾丹證卷交易所工作的高更,在進入由金錢構築的世界的同時,也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繪畫。因為,此時,他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在他豐富的經曆不斷積累沉澱下已彙成汪洋,隻需找到一個突破口,便會奔湧而出。而今良好的藝術氛圍和安穩的生活環境正給他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
於是,在他那顆騷動的心靈的驅使下,23歲的高更開始在工作之餘畫些油畫和素描,並和監護人阿羅沙的女兒一起創作。她是個藝術家,給予高更以最初的繪畫知識方麵的幫助。高更最初的作品《一個湖邊的房屋》是他摸索嚐試繪畫藝術的見證。
正如人們後來所說:“繪畫,是他出自本能的一種渴望,他有這方麵的天才,他與生俱來就應該是一位藝術家。”
是的,高更這個平時看上去十分沉默寡言的人,對於那些眾人熱衷的社交活動毫無興趣,而唯有對藝術日勝一日地熱愛。這種愛好並非一時心血來潮的衝動,而是祖輩血液中的遺傳,雕刻家外祖父的某些天賦所致。
高更的外祖父安德烈·薩紮爾對高更最直接的遺傳影響往往被人們所忽略,甚至說幹脆忘記了。在薩紮爾身上不乏藝術天才,他的弟弟也是一位雕刻家,曾在自然博物館裏教授怎樣畫動物;他的母親也曾經發表過一些版畫作品。安德烈·薩紮爾曾經畫了許多使高更非常感興趣的土著人肖像,做了大批圓雕和浮雕形式的半身像以及臨摹作品,還有眾多的刺繡作品。其中有兩件為最引人入勝的成功作品是版畫。一幅表現了兩個使人感到神秘而恐懼的動物;另一幅叫《梅來城的岩石橋》,構圖勻稱單純,色調瑰麗明快,成功地表現了宇宙中一個奇跡的縮影。先輩的氣質稟賦傳給後來子孫是無可爭議的。
高更對藝術的濃厚興趣不僅來自於他祖先的遺傳和他周圍的朋友,而且當然還來自於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空氣中,我們知道,到處彌漫著一種藝術創作的氣息,社會環境無疑是培養藝術家的搖籃。而1870年至1900年間的法國,正是群星璀璨的繪畫時代。而高更正是生活在那樣的時代裏,所以他由最初的業餘藝術愛好者,業餘畫家而最終走上真正的藝術之路,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就不足為奇了。
1873年11月23日,已在布爾丹證券所工作了兩年的高更,感到生意場上競爭激烈,他需要建立一個寧靜溫馨的家庭。於是在這一天,他和一位名字叫做梅特—索菲·迦德的丹麥姑娘締結了良緣。婚後他們定居巴黎,家業興旺,生活幸福。
梅特是位身材高大、肩膀寬闊、體態勻稱健美、思想自由、大膽潑辣,拖著一頭迷人金發的靚麗女。她優雅的談吐和文明的教養使高更神魂顛倒,傾心不已。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有幸偷竊了丹麥的一顆明珠。”就是這樣一個讓高更心愛的妻子,於1874年8月為他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取名愛米爾,高更曾滿懷柔情地描寫到:“他潔白得像天鵝,強壯得像赫克力斯神。”1877年,女兒阿麗娜也降臨人世,給這個生活幸福富足的家庭帶來了歡樂。這時的高更事業順利,就這樣,他和妻子、兒女在巴黎一同度過了11年安穩美滿的家庭生活。直到第5個孩子出生時,高更決定辭去布爾丹證券交易所的工作,放棄資產者生活,而從事“整天專心繪畫”的時候,他們全家才遷居魯昂,離開了巴黎這座繁華的城市。
就是在我們今天看來,高更所擁有的這種殷實富有的生活是多少人不懈追求的。而早在19世紀的高更卻為了他渴求的理想,舍棄了許多人所拚盡一生追求的財富、地位、金錢。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啊!“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哪裏去?”這是高更一生藝術生命的悲壯呐喊和苦難探索,為了他的偉大藝術,高更做出了真正的英勇無畏的犧牲。難道當我們麵對他的這種偉大的超凡的、而又布滿了血淚荊棘的選擇時,不該肅然起敬嗎?不該大吼一聲:“偉大的高更嗎?”
是藝術在將高更感召。他需要藝術,藝術同樣也需要他。這一時期的高更在阿羅沙的介紹下,認識了許多印象派的畫家。尤其是高更與卡美爾·畢沙羅這位印象派先驅之一的相遇,是他一改生活初衷決定的重要因素,命運也隨之改變了方向。畢沙羅等印象派畫家在創作上離經叛道,反對傳統,大膽革新的繪畫風格深深將高更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欲望重新激發出來,他把全部的業餘時間投入到學習藝術上。
1874年,他去克拉羅西學院聽課,進行必要的基礎訓練,還享受一些助學金。他十分虔誠而又虛心地拿著自己的習作四處求教;並對著阿羅沙收藏的作品進行臨摹研究。盡管收藏的作品風格不同,畫家的名聲也不盡一致,但高更卻從對這些作品的臨摹中學會了許多表現技巧。其中他所臨摹的德拉克洛瓦的《混血女人的習作》,對其最初藝術創作的影響較大。
1874年4月15日至5月15日,那些不願循規蹈矩,走出畫室,用光來表現自然,力求用暫短印象描繪出來的創新藝術家們,在巴黎卡普辛大街35號的攝影師納達爾工作室樓上辦了一次“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和其他藝術家聯合會展覽”,其中有莫奈、雷諾阿、塞尚、西斯萊等29人參加。此次畫展在社會上引起極大轟動,這就是後來眾所周知的被稱做為《第一屆印象派畫展》的那一次展覽。展後,巴黎《喧嘩日報》記者路易·勒魯瓦在該報發表評論,借莫奈《印象·日出》一畫的名字來嘲諷這次展覽會的作品。創新畫家們欣然沿用了這一稱號。印象派畫家被評論家說是“失常、幼稚、瘋狂”等,他們與傳統勢不兩立,始終在藝術界權威們的冷嘲熱諷中和詆毀輕藐中進行探索和發展的,並且迎來了鼎盛期,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此時,26歲的高更已從事業餘繪畫3年了,但他僅僅是個初學者。印象派畫家全新的藝術創作給他青年時期以深刻的影響,他完全被這種反傳統的藝術吸引了,他更加忘我地沉浸在對藝術創作的巨大熱情中去了。
高更和畢沙羅隨著交往的增多,兩人的友誼逐漸加深。畢沙羅出生在安德列斯群島的聖托馬斯,後來遷居印度群島,最後隨家族來到法國接受必要的教育。他豐富的個人經曆喚起了高更兒時在利瑪的回憶,他們的關係更加密切了。畢沙羅不僅富有理論素養,而且為人謙遜,具有忠厚熱情的性格。他的家庭生活極為貧寒,經常靠借款度日,一個孩子也由於貧困而死,並有時幾天吃不上東西,但他依舊忍著饑餓進行創作。這一切,青年高更看得真切,對畢沙羅這種熱愛藝術的不懈追求很是欽佩。他心悅誠服地拜畢沙羅為自己的第一位老師,並視他為自己的朋友。他的一些油畫創作方法,都是模仿畢沙羅《白楊樹》,由此可見畢沙羅對高更的影響,尤其是最初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