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遠方的呼喚(3 / 3)

“倘若現代文明病了,那麼現代藝術也一定病了。我們恢複藝術健康,是唯一的途徑。這就是同孩童和野蠻人一樣,重新做起來!”

這期間,高更在四麵楚歌的情況下依舊在自己的工作室裏馬不停蹄地進行著藝術創作。《爪哇女人安娜》是他此時的代表作品,充滿神話內容的超感覺繪畫,具有一種深奧的抽象性。畫麵大塊顏色的強烈對比,突出了這個混血女人身上那種美麗傲慢,風流放蕩的個性。而後正是這個女人將高更的所有值錢東西盜竊一空,並給他留下個終生殘疾的紀念後,逃之夭夭。

高更再遭厄運,這似乎是命中安排。他自4歲失父便一直過著貧苦多難的生活,並且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裏,對他依舊沒有放逐!盡管此時他已名噪巴黎,但畫仍一文不名,對異國情調的嗜好使他下定決心,賣掉所有值錢的東西,啟程再去太平洋,遠離這個給了他無數痛苦和非難的歐洲文明社會,永遠地出走,永不再回來。

1895年2月,為籌集這次永遠出走的路費,高更再次舉辦個人畫展。盡管有精心設計的畫冊和感人肺腑的序言,但結果沒有他所期望的轟動,也沒有得到金錢的實惠,畫拍賣的價格十分低廉,高更僅得到了464法郎80生丁。(而今一張高更的原作可價值連城,悲哉!)

1895年7月,偉大的藝術家高更在幾乎被人遺忘的悲慘境遇中,冷冷清清地永遠離開了他生活的文明社會,永遠地出走了,帶著更加深刻的冷落、孤獨、貧困返回了他夢魂縈繞的“天堂島嶼”塔希提。

每當他駛向海洋,他便會再次想起他的青年時代的首次出海。他在海上最初航行的三天裏,波浪滔天,烏雲中相互追逐。三天後風停了,大海不再波濤洶湧,而變得溫柔寂靜起來,一片碧藍。他感受到某種冒險的意味,然而這正是他所需要的。他呼吸到的空氣像是補身的甘香酒,叫他精神振奮,準備經曆一些他從未料到的事,他並為此而躍躍欲試著。

朦朧中他駛近一個危崖高聳的島嶼,陽光燦爛壯麗,它突然從茫茫的海水裏神秘地一躍而出,像磨棍召喚出的一幅虛無縹緲的彩錦。島嶼岩嶙峋,而這景色,使他想起在利瑪時所進行的宗教儀式,用以阻止世俗凡人了解某些秘密。當距離縮小,美麗山巒形狀愈加真切時,小島上的美麗便完全呈現出來。但是高更的船隻旁邊駛過時,他便發現了它仍然重門深鎖,好似沒有人能闖入它那幽森的奧秘中去。它在視線裏消失,映入高更眼簾的仍是一片茫茫碧波。

高更的心靈如此燥熱的翻動起來。他的思想和心靈從來沒有如此豐富地感受過這種“閉合了的巨石”的奧秘,宇宙自然的寬廣博大,令他欣喜若狂。

很快,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色。這是一個高聳海麵綠蔥蔥的島嶼,深深的暗綠色使他猜想到那是一條條寂靜的峽穀。這些幽深的溝壑裏有種神秘氣氛,淒冷的溪流在它深處鳴濺,他感到,在這些濃陰鬱鬱的地方,遠自太古以來生活就一直按照古老的習俗綿綿不息地延續到現在,讓他聯想到那裏生活的人們是那樣地歡樂……

正是青年時的這段經曆,讓他感到他所看到的這最初景象是多麼酷似可愛的塔希提島。

塔希提島正在麵對高更微笑,並表現出無限的情誼。它像一個美麗的婦人,既嫻雅又浪漫地向他展示她的全部美貌和魅力。

當船駛進港口的時候,他感到心醉神馳。泊在碼頭邊的雙桅帆船每一艘都那麼整齊、幹淨,海灣環抱著的小城潔白、文雅,而法國火焰式建築物在蔚藍的天空下卻紅得刺目,像激情的呼喊一樣,極力炫示自己鮮豔的色彩。輪船靠近了碼頭,蜂擁到岸邊的人群興高采烈而又彬彬有禮。他們一片笑語喧嘩,人人揮舞著手臂。從輪船上望去,這是一個棕色麵孔的海洋。

是的,在塔希提島那炎炎碧空下,色彩在炫目地旋轉移動。每當這時,高更便又想起利瑪那同樣也絢麗熾烈的色彩,善良、虔誠的人們。

在島上他又重新開始為藝術而頑強工作,受苦和挨餓。但他所完成的作品卻大都是寧靜的,如《甜蜜的歲月》等,盡管高更肉體上經受著常人難以忍耐的痛苦,內心世界也似咆哮的海水那樣在為他的藝術而竭力嘶啞呐喊,但是,當我們麵對他的作品時,我們卻擁有了“和諧、安詳、寧靜、柔和、純潔”,我們不能不為他讚歎:一個真正的偉人!

《女人與芒果》便是這樣。樹木盛開著花,侍女摘取果實,狗在守護著,還有一對鴿子在叫!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當高更一握上畫板時,便將困苦與疾病忘掉了,盡管他生活在不盡的苦難中,心中卻渴望著謳歌美麗的世界。

厄運終於將高更健壯的身體摧垮,盡管摧不垮他的精神。有一天,他手握畫筆衰弱的倒在地上。他幾乎已為他所從事的事業耗盡了心血,但是卻沒有結果。他悲慘地跪在地上,以往的驕傲沒有了,他是個微不足道的失敗者,但同時又是個無可比擬的成功者。

不能繪畫,高更便開始寫作。他的一生中厄運似乎總在身後窮追不舍,連他鬆口氣的機會都不肯施予。正當他將滿懷的思戀女兒、思戀孩子們的濃情傾注於一本叫做《致阿麗娜的筆記》中的時候,女兒卻不幸病逝,使高更悲痛欲絕。

《致阿麗娜的筆記》是高更滿腔柔情的父愛對女兒的傾訴……

孩子,我相信聖潔的靈魂和藝術的真諦,它們二者為一。……我相信藝術深植於所有被聖靈感染的人們心中,我相信一旦嚐到偉大藝術的精髓,以後必將為他工作,為他犧牲,我相信任何獻身於藝術的人必將獲得幸福……

我相信,最後的審判,屆時有膽識歌頌純潔藝術的人和那些以粗陋邪惡眼光鄙視藝術的人,都會得到他們各自應有的賞罰。我深信忠於藝術的人必將得到恩賜,他們將穿上馨香四溢,純美和諧的天賜華衣,回到天國——萬物鳴和之中的,永生永世逍遙其中。

可見,高更對自己的偉大藝術有著多麼公正的評判。

命運多難的高更,生活在饑餓與絕望的交迫中。愛女夭折的沉重打擊令他精神完全崩潰了,他第一次感到絕望,他想到自殺,那是唯一能夠解除痛苦的路。

生命盡頭的日期已經來臨,但藝術家的責任心使高更想在臨終前再畫一幅大型作品,作為他人生的終曲和留給後人的精神遺囑。

整整一個月,他處於一種難以形容的癲狂狀態之中,晝夜不停地進行畫畫。

這幅畫的名字叫《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哪裏去?》

高更要在畫上表現出他靜坐在農舍旁獨自沉思時所呈現的那種幻想情景。表現他自己同整個大自然的交融和他“無法理解我們的來去之謎”的苦惱。他把在絕望心境下的那種悲傷的愛和一種如此清晰的夢境傾注在這幅看起來十分粗糙的創作中。這是一種能看得見的夢境,這夢境充滿了對生命奧秘的恐懼。它反映出了一種無可變更的規律。即宇宙有多少生命正在消失,有多少生命又在誕生!

“我認為,以前或以後都再也無法再完成比它更好的作品了。我已將畢生的精力貢獻給它”。高更在惡劣的環境中,以痛苦的熱情及清晰的幻覺來描繪,因此畫麵看起來豪無急躁氣氛,反而充滿生命力。沒有模特,沒有畫技,更沒有所謂一般的繪畫規則。

高更曾說:“感動之後才能理解。”因此,在他的畫中音樂性就是其繪畫本質。對高更而言,夢幻與描繪都是同時的事情,“我的靈魂”與“我的裝飾”是等值的。因此我們對該作品應抱著“音樂性造型”與“對命運的追憶”兩者同時完成的心態來鑒賞。

畫家又重新抄寫完那部描寫塔希提島紀行的書《諾阿·諾阿》。在這部書中,震撼人心的是一個夢想者執著的想象,一些蠢人冷峻的目光和清醒者的痛苦不安。高更的語言風格是引人入勝的。文中的逸聞趣事更是豐富生動。那其中的木雕水彩畫、素描和畫家自己繪製的204幅插圖,更令人欽佩不已,拍案叫絕。可以說,這本書也同樣是高更的夢幻。寫出來的夢,美化了的夢,發展了的夢,不惜任何代價來庇護的夢。高亢和低吟的文字證明了這一切。

《諾阿·諾阿》還有一幅歌唱的表情,從歌聲中可以傾聽到他把自己的生命與這島嶼緊緊相連。他熱愛那裏的風土人情,白人用他們的法律,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的疾病和酒精,毒害了這些純淨的土地。

1898年2月11日,高更到山中企圖服毒自殺,卻告失敗,他重又開始了貧窮的生活。

此時期,他如他外祖母一樣有著高昂的政治熱情,幫助土著人與當地白人殖民者進行鬥爭,他曾創辦了一份《黃峰月刊》並撰寫文章,抨擊當地殖民政府,文筆犀利、辭藻尖刻:“殖民就是耕耘,而花大代價來維持征服者在土地上的身私權,不是文明卻是可恥的愚昧了。”後來他幹脆自己創辦了《微笑報》專門揭露醜聞、嘲笑政府和教會,為土著人申冤,他在報上親自撰文並配上插圖。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高更在為疾病的痛苦怒吼,在為當地政府官員的愚蠢行為恕吼!這是他為人光明磊落崇尚自由,反對虛偽邪惡,為貫徹真理敢於向任何事物挑戰並抗爭到底的品格表現。

此時高更的作品風格成熟,形式上充滿了動人的詩意,用具體的摒棄空間背景的造型語言,表現他渴望逃避的欲念,如《母性》等,表現了人類的崇高與偉大。

1901年,病入膏肓的高更,要利用生命中最後的機會,掙紮著去完全原始的馬克薩斯群島,他將在那裏燃起他內心最後的狂熱,將他的才華表露燃盡!

1902年8月,他獨自一人泛舟飄向“未開墾的處女地”——馬克薩斯群島的希凡凡島,並在阿圖奧納村居住下來。

他造了一間別致的茅屋,取名“快樂之家”,並用浮雕裝飾,他仿佛是住在伊甸園裏。這是與人寰隔絕的一個幽僻的角落,頭頂上是蔚藍的天空,周圍一片鬱鬱蒼蒼的樹木,那裏是觀賞不盡的色彩,芬芳馥鬱的香氣,蔭翳涼爽的空氣。

高更盡情在其中沉醉,他在繪畫藝術上的才能,達到成熟完美的階段。其間作品有《誕生》、《海濱騎士》等。

高更此時雖離不開病榻,但他依舊確信自己的藝術觀點是正確的,他要用生命中的最後一擊,震醒世界。

如果我的作品不能流芳百世,但至少世人會記得,在畫壇上曾有這麼個人,努力地從過去許多學院派和印象派的錯誤中走出來,另外開辟了新道路!

是的,正如高更自己所說,在他逝世後的今天和未來,任何一個熱愛藝術的人都會記住——偉大的高更。他在現代繪畫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和兒時樂園一般美好的南海島嶼生活拯救了高更的藝術,但也縮短了他的生命,他的身體完全垮下來了,不能作畫,而他的藝術卻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來日無幾的高更不能畫,便去寫。

他曾寫過一篇《一個藝術學生的私語》,文中寫道:

我試圖證明藝術家根本用不著任何學派的文人支持……我一生都在嚐試如何從傳統中掙紮出來,那些人總是傳播教條,不但損害藝術家的自由,也蒙蔽酷愛藝術的人。

還有本半回憶錄式的書《之前之後》,文中包羅萬象,有對藝術的探討,有思想方麵爭論性質的文章,有對殖民者對土著人虐待的控訴,還有旅遊、宗教方麵的論述分析……這些都反映了畫家特殊的品格和他誠實熱情的心靈,讀後令人感動不已。

後來友人蒙弗萊德給生命衰微的高更來信:“您在法國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一個偉大的人物創作出非凡的作品,一個生命正在逐漸消逝的偉人。您的敵人也都沉默了,怯於攻擊您了。您在那遙遠的地方享受偉大死亡對您的豁免吧!您在藝術史上已有了一席之地,後人會對您的藝術作出公正的評論。”

誠如蒙弗萊德所說,曆史證明,高更的藝術在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給繪畫帶來新生,並為後繼者奠定了基礎和指引了方向。對現代藝術的發展和現代藝術觀念的影響也是極其廣泛深刻。並且還將隨著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更加深刻起來,他作為一代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最終從某些方麵看,高更的命運結局與他的外祖母非常相似,她雖和高更未見過麵,但她對他的影響是一生的,前者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工人運動,後者則把他最後的力量都用在保衛島上土著人的利益上。高更疾惡如仇,其義舉惹惱了當局,他被判監禁,崎嶇坎坷的命運仍沒放棄對畫家的最終追逐。

他雖被擊倒,但沒有被征服!

他大聲喊道:

我是個野蠻人,文明人能體會到這一點。因為在我的作品中除了我的野蠻之外,他們不會感到任何的驚奇困惑,正因如此,它是無與倫比的。

世上有兩種美,一種美來自人類天生的直覺,一種美來自後天的學問,兩者相結合加上必要的修飾,就能產生一種偉大而又豐富的美感。

近來,一些藝術家在騷亂的人群中隨俗沉浮,當獨自一人時便會感到惶然而心生恐怖,這就是為什麼不必每個人都去離群索居的原因。隻有那些有膽量,能經受住孤獨的人才能做到。

1903年5月8日,在病榻中呻吟而仍離不開藝術的高更在他未完成的畫前溘然長逝。

高更,這個今天令許多人仰慕不已的藝術家,他的一生是時刻準備著鬥爭的一生。他堅信自己是偉大的、絕無僅有的藝術家,因為隻有他在一輩子品嚐了苦酒之後,仍以超凡的忍受力為原始純潔的藝術而擂鼓呐喊。一代大師走了,留下的隻是孤獨的墓碑,但他的藝術卻在強烈震撼著幾代人的心靈!

他是永生的繪畫之神!

正如他所說,他是偉大的,也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