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曲藝為例:讓文化塑造民眾的精神氣質(1 / 2)

田莉

今天我們說到城市與文藝的話題,我想起兩句話:第一句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句是文藝會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如果把這兩句話聯係起來,應該有兩層意思:其一,由地理和曆史文化以及時代精神構成的一座城市,往往有一種城市的獨特文化;其二,一個具有獨特文化精神的城市,其藝術往往會作為城市的名片,提升城市民眾的文化品質。

作為中國的一個曆史文化名城和新中國的首都,北京有著獨特的曆史氣息和當代文化氣質。尤其是,北京既有代表國家主流文化的藝術與文人藝術,又有在民眾中活躍的各種民間藝術,在不同層麵的藝術中關照不同社會階層的藝術趣味,往往呈現出不同層麵的文化精神。從曆史上來看,北京的皇家文化和天橋文化就是兩種不同階層的不同文化品位與文化精神。

當下文化發展中不斷打造各種文化景觀和文化品牌,讓藝術發展有了更多的表現力。在北京諸多文化品牌的繁榮之中,我注意到兩種現象:

第一,有鮮明京城特色的藝術漸漸地失去了在地理上、在曆史文化上的特色,對於民眾心裏的表達和精神狀態狀態的描述愈來愈少。記得我們可以從老舍的作品裏鮮明地感受京城的氣息,感受到普通人身上傳遞出來的京城文化氣質。但是現在即使是廣為民眾熟悉的相聲,讓我們很少感受到京城的氣息和民眾的生活狀態與精神氣質。

我們知道,語言是文化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曲藝有三百多個曲種,那麼多的曲種之所以不同,即在於采用不同的地方方言與地方音樂進行說唱,既有鄉音更有鄉情。方言方音促進了藝術與民眾生活的內在聯係,讓曲藝成為中國民眾日常生活中一種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娛樂生活。恰如在這次會上,我聽到帶有不同方言聲音的發言時,總有一種與鄉情割不斷的文化意味。遺憾的是,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不熟悉家鄉的方言,聽不懂以家鄉方言表演的曲藝,更不能用家鄉方言表演曲藝。問題是,如果方言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不再重要,那麼由方言支撐的曲藝表演藝術,離民眾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就會越來越遠。現在北京在作為一個國際化大城市發展中,發生著有形與無形的重大變化。這裏既有本地的方言土語,也融會了中國各地的方言與世界各地語言,應該說這是時代的景象。對於曲藝而言,重要的是關注

屬於這個城市民眾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讓曲藝成為當代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以京城為代表的皇家文藝和市民文藝有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皇家文藝變為現在來自官方與來自精英的文化相結合文藝成為北京的藝術主流,甚至以其特有的話語地位主導和影響藝術發展。隨著主流文化和文人藝術不斷發展,屬於民間的民眾藝術一方麵不斷接受文化主流的引導,另一方麵不斷在發展失去民間的生活氣息。像曲藝這樣的藝術,千百年來一直屬於中國民眾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文化娛樂方式,具有鮮明的民間性質和鮮明的藝術精神,但是多年來曲藝作為文藝界的尖兵,表達政治意圖的輕騎兵,逐漸失去了對民眾生活的關心,逐漸脫離了民眾的藝術趣味和精神氣質。另外在曆史改造當中,限製甚至取締一些與社會生活和民眾信仰有聯係的曲種演唱,當許多曲種放棄了文藝輕騎兵的觀念以後,剩下的往往就是娛樂狀態了。對於曲藝藝術的發展來說,民眾失去了對曲藝文化品質的感受,那麼娛樂本身就難以滿足人們的藝術享受,也難以給人一份文化情懷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