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樣化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在北京藝術狀態是,強的更強、弱的更弱,具有話語權者更有話語權,聲音更加明顯,而沒有話語權的聲音越來越微弱。當藝術價值判斷影響藝術發展的時候,雅的更雅,俗的更俗;雅與時尚結合呈現藝術的繁榮,俗卻聯係著過去,其發展甚不明顯。曲藝不斷勢微,民間中的藝術越來越被娛樂的狂歡取代,俗的意味與世俗與通俗都不盡相同。以至於曲藝的通俗性在世人的眼裏俗不可耐,是沒有文化內容的俗氣,近些年對曲藝的批評之聲不斷加強。
很顯然,這一現狀和曆史上曲藝在這個民眾日常生活中的狀態完全不同。千百年,中國曲藝是中國民眾喜聞樂見的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與文化娛樂方式。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區,形成不同的審美習慣,都有不同形式和特色的曲藝表演。曲藝源自於民間,發展於民間,一直活躍在民間,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具有民間文化性質和民間藝術精神。曲藝娛人情,也娛人心,培育了中國民眾基本的藝術趣味和審美習慣,甚至在文化並不普及的時候,曲藝成為民眾最初的學堂。普通民眾特別是底層人群雖然接受教育的機會並不很多,識字的人比較少,不能從書本上很多知識和道理,但是很多不識字的人得益於說書唱曲,可以給孩子講過去的曆史,可以頭頭是道地講倫理道德。曲藝蘊含著對真善美的精神訴求,滋養了中國民眾的心靈,把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潛移默化地融為民眾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對於民眾而言,從曲藝裏獲得的感受,除了愉悅快樂之外,還可以記住自己民族的曆史和民族的英雄,明白社會規範與倫理道德,尤其可以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信仰的依托。在許多中國人的記憶中,往日的生活,家鄉的情愫,還有對藝術的感受,似乎都能和說書唱曲融會在一起,對曲藝往往都有一種說不盡的情懷和一種抹不去的記憶。其實即使在當代,仍然許多中國民眾把曲藝作為精神生活方式和文化娛樂方式之一。
因此,在曲藝傳統中,藝術的魅力影響著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審美習慣,塑造了民眾的文化氣質。曲藝與民眾生活的聯係,不僅僅有娛樂,還有文化品質與審美趣味的精神訴求。盡管當下曲藝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狀態,但是讓曲藝塑造民眾的精神文化氣質,可以使曲藝與發展的城市一同前行。那麼北京的曲藝也就有可能成為北京民眾文化的一張名片。
田莉
1989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中華曲藝學會秘書長。發表學術論文若幹篇。專著《中國古代說唱藝術批評史》獲全國藝術科學2003年度課題立項。專著《中國曲藝當代發展問題的研究》獲2010年年度文化部課題立項。專著《中國古代說唱批評史論》得到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