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高瞻遠矚 居安思危(1 / 1)

審時度勢,相機而動。度勢之要在子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取決於對兩個方麵的把握:一是權衡利弊;二是掌握時效。

導語

欲成大事,度勢為先。

所謂度勢,就是對事物要積極、敏銳、全麵地觀察和預測,估計“勢”運動變化的趨向和力度。使自己的行為跟上形勢,適應形勢。

度勢的關鍵在於正確的判斷。

《武侯兵法》中認為將帥有八惡,而以“謀不能料是非”列為首端,並且在分析對敵作戰時的“機勢”時,主張要審視年,掌握“事機”、“勢機”、“情機”,以免“事機作而不能應”、“勢機動而不能製”、“情機發而不能行”,從而喪失“立勝”的機會。所以,度勢要具備正確的判斷能力,才能夠“伺機而動”、“隨機應變”、“因機而取勝”。

正確的判斷能力來自對兩個方麵的把握:

一是權衡利弊。《孫子兵法·九變篇》雲:“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因此要善於趨利避害,“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比趨其輕。”

二是掌握時效。《武侯兵法》曰:“計謀欲密,攻敵欲疾。”度勢運作中應重視爭取時效。“對敵而發”,“懸權而動”,爭取先機。度勢要以深思為準,速決為主,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好事情往往已經孕育了壞的種予,今日的成功可能就是明天的失敗。看待事情目光要放長遠一些。

範蠡辛勤勞苦,盡心盡力,為越王勾踐深謀遠慮二十多年,最終滅了吳國,洗刷了會稽恥辱,率兵向北渡過淮水,兵臨齊國、晉國,號令中原各國,勾踐因此而稱霸,範蠡號稱上將軍。

返回越國後,範蠡認為盛名之下,難以長居久安,而且勾踐的為人是可以跟他同患難,很難與之同安樂,於是寫信告別勾踐說:“我聽說君主有憂,臣子就應勞苦分憂,君主受辱,臣子就應死難。從前君王在會稽山遭受恥辱,我之所以不死,是為了複仇的大業。現在已經洗刷了恥辱,我請求懲罰我在會稽山使君王受辱,判我死罪。”勾踐說:“我將和你分享並擁有越國。要不然,我就要懲罰你。”範蠡說:“君王根據法令行事,臣子依從誌趣行事。”就裝上他的輕便珍寶珠玉,私自和他的家仆隨從乘船飄海而去,再也沒有返回越國。

範蠡來到齊國,改名換姓,在海邊耕作,辛勤勞苦,努力生產。父子治理產業,住了沒多久,財產達到幾千金。齊國人聽說他很賢能,請他做丞相。範蠡慨歎道:“做平民百姓就積聚千金,當官就達到卿相的地位,這是平民百姓所能達到的頂點了。長久地享受尊名,不吉祥。”於是歸還相印,散發所有的家財給朋友和鄉親,攜帶貴重的珍寶悄悄離去,到陶地定居。

他認為這裏是天下的中心,貿易交換的道路暢通,做生意可以致富。於是就囤聚物品、賤買貴賣,等待時機轉賣貨物,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潤。住了沒多久,就積聚財產累計達到萬金。天下人都稱他為陶朱公。

範蠡離開越國後,從齊國給大夫文種送去書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長相脖子很長,嘴尖得像鳥嘴一樣,可以跟他共患難,但不可以共歡樂。你為什麼不離去呢?”文種看了書信,托病不再上朝。有人進讒言說文種將要作亂,越王於是賜給文種寶劍,說:“你教給我七種討伐吳國的計謀,我用了其中三樣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種在你那裏,你為我到先王那裏試用這些計謀吧。”文種被迫自殺。

所有事情在一定條件下都會向自己的反麵轉化,所以,要用變化的觀點分析態勢。在安逸的時候要想到將會到來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