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說明這種經濟現象,這裏我們引入一個新的概念:貼現。
以未到期票據向銀行兌換現金的融資方式我們稱為貼現。未來的款項折合為現值的利率就稱為貼現率。商業銀行將貼現收下的票據向中央銀行再行貼現稱為再貼現,再貼現的利率稱為“再貼現利率”。再貼現率是美國中央銀行最早運用的貨幣政策工具。當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以吸引商業銀行將手中持有的債券向中央銀行貼現,從而增加商業準備金,以鼓勵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刺激消費和投資;當經濟過熱時,中央銀行為了控製貨幣數量和商業銀行的放款規模,提高再貼現率,從而減少商業銀行的貸款數量。企業所有的應收票據,在到期前需要資金周轉時,就可用票據向銀行申請貼現。銀行同意之後,票據貼現日至票據到期日期間的利息銀行要按貼現率從票據麵值中扣除,而付給餘額。貼現率的高低,主要根據金融市場利率來決定。如果知道了未來的收入和現值,則貼現率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比如,6個月後收入10615元,其現值為10000元,則月貼現率為:
同樣,知道了未來的收入和貼現率,也可以上述公式計算出現在價值。
貼現率是現代經濟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基本概念,它解決了未來經濟活動在今天如何評價的問題。貼現率為正值,說明未來一塊錢不論是損失還是收益,沒有現在的一塊錢重要;而且時間隔得越長,未來的價值就越低。
後來,社會學家將貼現率的概念移植到社會學中,提出了社會貼現率的概念。社會貼現率越高,說明不僅未來的錢在今天看來價值很小,而且將來社會或個人發生的一切事情,相對於今天來說都沒有多大的意義。換句話說,隻有現在才是重要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逢場作戲等等,都是這種心態的真實寫照。社會貼現率高,是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對將來不願負責任,不守信用,道德水平惡化的突出標誌。有不少社會科學家試圖分析哪些因素決定了社會貼現率,可能的因素有政治和治安的安定程度、意外死亡率、平均剩餘壽命等等,當然還有經濟貼現率。
人們對發生在未來的費用和效益進行貼現,其原因是因為純粹的時間偏好,就是說人們通常喜歡選擇今天消費,而不是明天消費;人們希望今天享受美好的人生,而不是明天。因為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疾病、死亡、戰爭、災難都是難以預料的,這些因素使人的個體,急迫需要得到現在的滿足。雖然政府代表它的公民,而且它的行動是富有理性和明智的,但也存在社會時間偏好問題。因為政府中的執政者也是由經濟人組成的,他們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他們的利益更多的是和當前人們的利益聯係得更緊密,政府也必然認為現在的1元錢比將來的1元錢價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