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苞苴莫漫臭,終然撲滿要遭搥。

寒儒也辦生涯地,四壁春苔綠萬枚。

其三:輕形薄質具陰陽,乏足能行乏翅翔。

聚散本由冥數定,有無何著老夫忙。

一緡牽欲人人逐,四字編年代代詳。

昨日賣文留短陌,免教愚虜誚空囊。

其四:存亡未了複亡存,欲火難燒此利根。

生化有涯真子母,圓方為象小乾坤。

指揮悉聽何須耳,患難能排豈藉言。

自笑白頭窮措大,不妨明月夜開門。

其五:三老雖誇濟世才,亦能為福亦為災。

舉枚慧眼觀窮達,具片虛心攝去來。

數減至三無足陌,銖輕惟五尚稱財。

隻除義士並廉吏,萬貫填門不易開。

其一“多少英雄就此沈”,說“錢”的作用,使得無數“英雄”因此沉淪。其二所謂“有堪使鬼原非謬”,似乎可以告訴人們,“有錢能使鬼推磨”一類俗語很早就在世間流行了。其三“四字編年”,指唐玄宗時“開元通寶”、宋徽宗時“大觀通寶”一類錢文。其四說到的“生化有涯真子母”,指“子母錢”傳說。其五“亦能為福亦為災”語,和李之彥所謂“福於人”、“禍於人”的說法有相近的意義。

許多民俗現象,是將“錢”作為重要道具的。討論相關現象,對於中國民俗史的認識,應當有所助益。

回顧曆史,我們也看到,在人們的意念中,“錢”也成為標誌某種追求、象征某種理想的文化符號。

清人陳鼎《東林列傳》卷一五《馮琦傳》後,有一段揭露和批評曆史上貪官行徑的文字:

外史氏曰:嚐稽之史冊,凡國家好利及用僉人族類未有不亡者也。他朝姑置勿論,如元之末年,所用多非讀書人,罔然不知!恥為何物。其問人討錢,各有名目。下屬始參,曰“見麵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索貢,曰“追節錢”。上元曰“花燈錢”。端陽曰“蒲粽錢”。中秋曰“月餅錢”。重陽曰“萸糕錢”。冬至曰“餛飩錢”。除夕曰“壓歲錢”。每事需索,曰“常例錢”。出巡而經其道,曰“過山錢”。下郡縣,曰“長夫錢”。初到任,曰“墊衙錢”。勾追曰“齎發錢”。獄訟曰“公事錢”。坐衙審斷,曰“鋪堂錢”。吏胥需索,曰“東道錢”、“轎馬錢”、“舟楫錢”、“飯食錢”、“供應錢”。開手曰“紙筆錢”。管家曰“幫襯錢”。轉桶曰“利市錢”。覓得錢多曰“得手”。除得缺美曰“好地”。分補得職肥曰“好窩子”。漫不知忠君愛國之為何事。蓋此輩既不讀書而性又最貪,末年多用之,故壞也。至於明末,則用內官。如礦使、稅使、監軍之類。出則惟錢是索。誠如先生所言:朝廷欲愛民,而彼專欲害民;欲通商,而彼專欲困商;戒勿撥置,而撥置愈多;不許騷擾,而騷擾愈甚也。有天下者其思之哉,慎之哉,戒之哉,毋惑乎小人而好利也。

其中說到“其問人討錢,各有名目”,列有名目計24種之多。我們看到,按照節令索要,也就是所謂“逢節索貢”的“追節錢”種種錢名,如“花燈錢”、“蒲粽錢”、“月餅錢”、“萸糕錢”、“餛飩錢”、“壓歲錢”等等,已經有濃重的民俗生活色彩。有些名目,像“壓歲錢”等,逐漸成為人所共知的民俗現象,於是也可以作為本書應當討論的對象。不過,究竟是貪官汙吏“討錢”時借用了民間習慣,還是先有官場語彙,而後傳染了更寬廣的社會層麵,情形可能是相當複雜的,尚有待於認真研究方可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