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術解》記述了一則王濟的故事:“王武子善解馬性。嚐乘一馬,著連錢障泥,前有水,終日不肯渡。王雲:‘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徑渡。”就這一故事,李白《紫騮馬》有“臨流不肯渡,似惜錦障泥”的詩句。
“連錢障泥”,是以“連錢”為圖案主題的織物製作的垂於馬腹兩側用以遮擋泥土的騎乘裝備。
《清史稿·樂誌七》記載鐃歌清曲《輦路平》,有這樣的辭句:“氣雄邊,花飄柳葉韉,鞭敲錦連錢。鉦鼓聲,隊隊悠揚出遠天。”其中“鞭敲錦連錢”句,“錦連錢”,可能也是指“連錢障泥”。
如上文所說,古人多有直接以“連錢”稱馬的情形。而“連錢”作為人為的裝飾圖案,在民俗資料中也相當多見。
《元史·輿服誌一·冕服》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服色製度:
錦帽,製以漆紗,後幅兩旁,前拱而高,中下,後畫連錢錦,前額作聚文。
“連錢錦”,自然是以“連錢”為圖案主題的織物。這種服色被確定為官僚輿服等級之一,可以反映民間風習的有關傾向已經形成了相當廣泛的社會影響,甚至有波及正統政治製度的跡象。
明人王世貞《酒品前後二十絕》寫道:
羊羔酒,出山西汾州孝義諸縣,白色,瑩赤如冰,清美饒風味,遠出襄陵之上,小挾膻氣耳。
清心玉映五銖衣,可是朱顏有溫羝。為道皋蘭秋月下,流蘇帳底見明妃。
“五銖衣”之所謂“五銖”,也應當是一種織物紋飾。而其圖案主題,很可能是五銖錢紋。《錢神誌》卷三引《博異記》說貞觀中岑文本故事,有服用“上清五銖服”的情節,又有“五銖服,亦錢之文也”的說法。清代朱仙鎮年畫以巨富沈萬三為主人公的“搖錢樹”畫麵中,沈萬三的衣服以錢文為圖案,也反映了類似的情形。
《清史稿·樂誌八·宴樂》記載,“丐拍,用檀板三:其一上端綴以連錢。其一背刻雁齒,其一右為鋸牙。左手執二板相擊,連錢激響,右手執鋸牙者,引擊雁齒,錯落成聲。”樂器“綴以連錢”,即以連錢紋作裝飾,也是值得注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