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漢墓葬中,出土以粗陋材料製作的錢的仿製品。考古工作者稱之為“冥錢”。“冥錢”是真實的錢的替代品,作為慰藉死者,滿足死者在陰世的消費需要,使死者維持富足境況的一種象征。
“冥錢”出現於戰國時期,楚墓中發現有仿郢爰的泥版和包金銀箔的鉛餅。湖南等地發掘的西漢墓中常有陶製的郢稱。另外在湖南、廣西、上海等地西漢墓中還發現過泥製或陶製的半兩錢或五銖錢。
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中,曾經出土木質“象牙”8件,木質“犀角”13件以及木質“玉璧”23件。竹簡文字的有關記錄為“木文犀角象齒一笥”(簡二九二)、“木白璧生璧一笥”(簡二九三)。在盛裝木質“象牙”和木質“犀角”的339號竹笥上,有“文犀角象齒笥”木牌。同時還發現了用泥製作的珠璣模型“土珠璣”。發掘報告介紹說:
泥丸,出土於327號竹笥之中,盛以絹袋。用白膏泥製成,直徑約1.5厘米。簡二九四提到的“土珠璣”應即指此。
竹簡文字的有關記錄為“土珠璣一縑囊”(簡二九四)。在盛裝泥丸絹袋的327號竹笥上,有“珠幾笥”木牌。
此外,又發現了數量頗多的泥質“冥錢”。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對於這種特殊的出土物有如下介紹:
泥質冥錢
有泥郢稱和泥半兩二種。
泥郢稱:共三百餘塊。出土於西邊箱的348號竹笥中。一般長6.2厘米,寬3.8厘米,厚0.4厘米。正麵為三個長方格,格內陽文縱書“郢稱”二字。背麵平。泥版模製成後,在字麵上塗一層黃粉,再經火燒,以象征金版。簡二九五提到的“土金”,應即指此。
泥半兩:共計四十簍左右,每簍約盛二千五百枚至三千枚。出土時,這些竹簍都壓在西邊箱竹笥的底層。在東邊箱和南邊箱也各出了一大堆(116、307)。這些泥半兩,均為模製。直徑2.3-2.8厘米,厚0.25-0.5厘米,穿長寬約為0.7-1厘米。無外廓,正麵有凸起的“半兩”二字,一般均為“半”字在右,“兩”字在左,也有個別相反的。泥錢模製成後,曾經火燒,但火候不高。簡二九七提到的“土錢”,應即指此。
與“土金”、“土錢”相應的竹簡文字,有:
土金二千斤二笥簡二九五
菜(彩)金如大叔(菽)者千斤一笥簡二九六
土錢千萬、□一千簡二九七
簡二九七
右方土珠、金、錢簡二九八
右方土金、錢、馬、牛、羊、鳥廿牒簡三一二
有關簡二九五“土金二千斤二笥”,發掘報告執筆者指出,“348號竹笥內盛泥‘郢稱’約三百枚,笥上有‘金二千一笥’木牌,當即簡文所記,但實物比簡文少一笥。”對於簡二九七“土錢千萬、癅一千”,發掘報告寫道:“癅,疑為箄之音變。”“簡文之癅,當指盛泥‘半兩’的竹簍。”
我們看到,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中“土金”和“土錢”的出土數量十分驚人。特別是“土錢”,姑且不計“在東邊箱和南邊箱也各出了一大堆”,僅西邊箱“共計四十簍左右,每簍約盛二千五百枚至三千枚”,數量也多達10萬枚至12萬枚。
漢代以後,墓葬中放置這種“冥錢”的現象依然存在。例如,在寧夏固原發掘的北周田弘墓的旁側,發現了一處“冥錢坑”,出土在串連狀態下埋葬的泥質冥錢。冥錢用手捏成,幹燥成形,非燒製。同時出土的還有犬骨和羊骨。
後來也有稱為亡人焚化的紙錢為“冥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