瘞錢,指隨葬的錢幣。
漢武帝時,漢文帝霸陵隨葬錢幣曾經被盜掘。《漢書·張湯傳》記載了這一事件:
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丞相(嚴)青翟朝,與(張)湯約俱謝,至前,(張)湯念獨丞相以四時行園,當謝,(張)湯無與也,不謝。丞相謝,上使禦史案其事。(張)湯欲致其文丞相見知,丞相患之。
“瘞錢”,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瘞,埋也,埋錢於園陵以送死也。”王先謙《漢書補注》引沈欽韓的解釋:“《唐書·王璵傳》:漢以來喪葬皆有瘞錢。”
《新唐書·王璵傳》的原文是:“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後世裏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
“孝文園瘞錢”被“盜發”,丞相嚴青翟上朝時與禦史大夫張湯相約一同謝罪,臨至禦前,張湯心想丞相有“以四時行園”,巡查陵園保護事的職責,而作為禦史大夫於此事沒有直接責任,不必要謝罪,於是丞相嚴青翟獨自謝罪,而漢武帝又指令禦史大夫張湯處理此事,於是引發了兩人的矛盾。
宋人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寫道:“漢晉人葬,多瘞錢,往往遭發掘之禍。”這應當是後來紙錢盛行的重要原因。
瘞錢數量較多的漢墓不乏其例。甘肅武威磨咀子23號漢墓出土半兩錢、五銖錢、小泉直一、貨泉1199枚。河南洛陽1035號漢墓出土錢幣1137枚,金穀園1號漢墓出土錢幣1914枚。河北滿城2號漢墓出土半兩錢1枚,五銖錢1890枚。1號漢墓出土半兩錢1枚,五銖錢2316枚。長沙211號漢墓出土五銖錢2000枚。江蘇邗江甘泉2號漢墓出土五銖錢42公斤。河南陝縣劉家渠42號漢墓出土半兩錢、五銖錢、大泉五十、貨泉、布泉6826枚。武威雷台漢墓出土半兩錢、五銖錢、貨泉21125枚。
徐州北洞山漢墓的情形比較特殊,墓道和墓道兩側的耳室內出土半兩錢7萬多枚。發掘簡報記錄:
錢幣共200多公斤,7萬餘枚。
主要出土於墓道和墓道兩側的耳室中。皆為半兩錢,大小、厚薄不一。最大直徑3.3、穿寬1.1厘米;最小直徑2.25、穿寬0.7厘米。背平素,皆無內外廓。可以確認有八銖半兩和四銖半兩等。有少數錢文左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相當數量的錢幣鑄作粗糙,形製不規整,錢體厚薄不勻,錢文不清甚或無字,錢體邊緣有大塊的銅液流結,有的互相粘連。無磨損痕跡的較多,似為鑄成後尚未流通,便用以隨葬的。
其實,從錢文甚至有“無字”的情形看,似乎也不排除專門為隨葬所鑄造的可能。
可見,漢代瘞錢的數量確實多。對於這一民俗現象,有的學者提出“作為財富的象征”的分析。有的學者指出,“由於兩漢時期錢幣成為買賣過程中的重要支付手段,生者自然認為死後也存在這種商品買賣行為,一方麵冥中可用,一方麵達到求富求貴的目的。”
瘞錢現象在民俗史中消退,與“紙錢”終於盛行有關。正如唐人所說:“後世裏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