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鄭還古《博異誌》中有一則《岑文本》故事:
貞觀中,文本下朝,多於山亭避暑。日午時寐,初忽覺有叩山亭院門者,藥豎報雲:上清童子元寶特此參奉。文本性慕高道。束帶命入。乃年二十已下道士。儀質爽邁。衣服纖異,冠淺青圓角冠,衣淺清圓帔,履衣服輕細如霧,非齊紈魯縞之比。文本與語,乃曰:仆上清童子,自漢朝而果成。本生於吳,已不得凝滯之道,遂為吳王進。入見漢帝,有事擁遏教化不得者無不相問。仆常與方圓行下,皆得美暢。由是自文武二帝,迄至哀帝,皆相眷。王莽作亂,方出外方,所在皆沐人憐愛。自漢成帝,遂厭人間,乃屍解,或秦或楚,不常厥居。聞公好道,故此相曉耳。文本詰以漢魏宋齊梁間君王社稷之事,了了如目睹。因言史傳間屈者虛者亦甚多。文本曰:吾人冠帔,何製度之異?對曰:夫道在於方圓之中,仆外服圓而心方,正相時儀也。又問曰:衣服皆輕細,何土所出?對曰:此是上清五銖服。又問曰:比聞六銖者天人衣,何五銖之異?對曰:尤細者則五銖也。談論不覺日晚,文本乃別,出門而忽不見。文本知是異人,乃每下朝,即令伺之,到則談論移時,後令人偕送,詣其所止。出山亭門,東行數步,於院牆下,瞥然不見。文本命工力掘之,三尺至一古墓。墓中了無餘物,唯得古錢一枚。文本悟“上清童子”是銅名,“元寶”錢之文也,外圓心方,錢之狀也。青衣,銅衣也。五銖服,亦錢之文也。漢時生於吳,是漢朝鑄五銖錢於吳王也。文本雖知之,而錢帛日盛,至中書令。十餘年,忽失古錢所在,文本遂薨。
“上清童子”故事,已經成為情節完整的神話。正是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八《金石一·古文錢》所說:“昔有錢精,自稱‘上清童子’。”明人胡應麟《章納言宗理有事諸陵拉餘同謁歸賦七言四章》之三“舊識上清童子在,應門猶著五銖衣”句,依然在懷念這一神話形象。
後來,“上清童子”也成為“錢”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