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看書!”
“你一個字都不認識!”
“諾貝爾獎都得不到!”
“一年之際在於蠢!”
發泄足二十分鍾,自己都有點累了,準備溜,我說:“你敢?”
趕忙把腿收回來,嘴裏照硬:“我為什麼不能出去?”
“那奶奶為什麼不可以出去,你管著奶奶,現在我管著你,你看難不難受!”
哇,哭得更凶。
“奶奶把我帶大!”
“我愛奶奶!”
“我依賴奶奶!”
“我不是一個獨立的人!”
“你不了解我!”
“沒有奶奶我難受!”
“愛沒有不對呀,但你的愛讓奶奶不自由了,讓奶奶不舒服了,你這不是自私麼?你不是看過《失落的一角》麼?什麼東西,捏得太緊,就會碎!”
伸出小手,在空中捏。
“愛能捏碎嗎?愛能捏碎嗎?愛跟空氣一樣,捏不碎呀!”
“奶奶愛你不?”
“愛!”
“奶奶有沒有不準你和小朋友玩?不準你出去玩?有沒有硬要你陪著?”
抽泣著說:“愛有兩種,我這種是不好的愛!”
抱過去,頭一挨枕頭,就睡著了。
2011(書店,這門奇怪的生意)
1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九日,記錄讀易洞開店過程的書籍《業餘書店》首發在讀易洞舉辦。當天下午近百位朋友捧場,擠爆了狹窄的書店,營業額超過六千元,是書洞開辦五年多來營業額最高的一次。
事前準備飲料小食,事後邀請一些朋友晚飯,號稱慶功宴,破費二千五百元,差不多也就是當日銷售之毛利,一進一出,兩相抵消,耗了一通精力,賺了一場歡聚?
這基本上就是開書店五年多來得失的濃縮版本。
2
關於開書店的投資與回報,跟很多人解釋過,但解釋通常半途而廢。
“鋪子是自己買的,沒有租金,老婆守店,沒有人力成本,所以……”
“這算法不對啊,商鋪你出租出去呢,假如你老婆出去工作的工資呢?”
最近正好在讀《公正》這本書,我在微博上摘抄了一段羅伯特·肯尼迪的演講詞:
“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並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健康,他們的教育質量或他們玩耍的樂趣;它也不包含詩歌之美和我們婚姻的力量、公共爭論的智慧以及官員的正直。它既不衡量我們的敏銳,也不衡量我們的勇氣;既不衡量我們的智慧,也不衡量我們的學識;既不衡量我們的憐憫之情,也不衡量我們對國家的忠誠。”
有人問:“那以上指標如何量化呢?”
我回應說:“或許正是量化的意識,對人類精神的豐富性及其美感帶來了損害。”
也或許正是因為沒有量化,讀易洞才愉快地存在。
3
當然我們也算過賬,但不是計算書店的盈虧,而是從家庭生活需求的角度出發。
即使像我們這樣的情況——店鋪是自己的、沒有雇傭員工的負擔,開書店也是不可能養家糊口的。在北京我們這樣一個家庭,房屋按揭、日常生活、子女教育、社會保險、通迅與交通費用,一個月兩萬元的開支是必需的。如果全憑書店的收益生活,那每個月至少得賣十萬元的書,每天的營業額得三千元以上,書還不能打折。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每個月你都要賣出去一個小書店,每三天你就要去書市拉一後備箱的書。這對平均每天隻有五六組顧客的社區書店來說,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店內業務的真實狀況是,一個月平均一萬五千元的銷售額,就已是營業額的極限。
因此,我們很清醒地認識到,不能依靠開書店的收益來生活;所以,如果開書店沒有金錢以外的所得來平衡,就不可能保有持續投入的熱情。
4
開書店首先滿足了我們的興趣與多年的願望,這個不必多說了。
其次是家庭生活進入一個轉折時期,夫妻二人不必要像過去那樣每天在職場上、在堵塞的城市中奔命,我們可以相對自由地選擇自己認為更有價值的生活方式。
第三點可能是最重要的,開書店是繼續其他工作的一種給養,同時開啟了工作和生活的新視野與更多可能,讓我們可以擁有稍微不同於庸常的生活,在粉飾與虛榮中獲得一些真實且不菲的能量。
5
話雖如此,真實的心理當然也包括:書店到底還是一個商業行為,書店經營收入帶來的物質快感,肯定會加倍提升觀念帶來的精神愉悅。因此,盡管不求投入產出的平衡,麵對投入的精力而不被顧客最終以適度的消費行為回饋,還是會產生一些不被尊重的感覺,甚至有時會產生一種厭惡的情緒。
比如:有顧客進店嘖嘖稱讚,隨意翻閱欣賞落座,當遞上茶水單,他說不用;向其解釋說這是消費區,顧客就轉身離去,回去撰寫博客:“(這是一個)失去了人文精神的裝B店!”
這樣的事情時不時發生,開店的幸福指數就大大降低了。迫不得已,我們在消費區放置了“消費茶座”的告示,並在書架上設置“未結款圖書請勿帶入消費區”的文字提醒。
理解現實,了解自己,也不會覺得特別違心。
6
熱愛書店是很個人的事,作為書店經營者,很不喜歡以“開書店”而賦予“責任”和“抱負”的描述。但書店這個特別的商業業態,卻極具人文關懷的“符號”價值。
開書店的人給愛書店的人以夢想,愛書店的人給開書店的人以幻象。
開書店有兩年,媒體報道多起來,有天我在網上居然看到一條對讀易洞的描述:“北京最佳的免費悅讀空間。”這個描述直到現在還在不斷地被媒體引用並廣為流傳。
媒體的報道還說,在讀易洞看書,不花錢,隨便拿一本書,在沙發上坐下,老板就會給你端上一杯免費熱飲。
公眾對書店這門營生的期望與誤解,由此可見一斑;描述前麵加上“讀易洞”,我感覺尤為別扭。
一直以來的觀念都是:沒有誰是上帝,尊重顧客,首先是看得起自己。
7
寫到這裏,足以從某個角度,看出現在的書店經營,是一門奇怪的生意。當前書店遭遇的整體困難,不是由於網店的衝擊,更不是房租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的本質問題是,由於現代人的時間普遍不夠,接受知識的方法與途徑發生變化(碎片/圖像/互動),從書中獲取的閱讀量迅速衰減,導致不讀書,不買書。
有人建議,書店應當多元化經營,比如加入創意產品售賣等,可是,書店不賣書了還有必要叫書店麼?
總之,對於書店的未來,我不覺得有任何刻意挽救之必要,順其自然為好。
2004(一本書對我的影響)
1
2001年到2004年的時候,我住在望京的一個小區。這個小區由七八幢三十多層的高樓組成,社區圍牆外麵就是車流如織的馬路。我幾歲的兒子隻能在峽穀一樣的小區裏玩耍,四處都是硬地的鋪裝、誇張的台階和粗糙的雕塑,隻需要不到十分鍾,這個小區就逛遍了。大鐵門口有一小塊平整的地麵,這裏是社區小孩唯一可以奔跑踢球的場所,但老人也喜歡聚集在這裏,所以兒童玩耍得並不肆意。如果沒有家長帶領,你不會放心讓自己的小孩獨自外出。
那段時間我開始閱讀《建築模式語言》,並仔細地寫讀書筆記。模式二十一是這樣描述的:
不高於四層樓:
1)高聳入雲的建築會使人發狂。精神病和犯罪率提升一倍。
2)居住的房子,“不高於四層”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建築的高度和人的身心健康之間的相互聯係。
3)當母親在廚房的窗戶看不見自己在街上的孩子時,心裏就焦急擔心。數據統計,僅僅因為建築的形態,兒童與外界的接觸交流,一百分是滿分的話,低層八十六分,高層隻有二十九分。
這段筆記呼應了我當時的心聲。條件成熟的時候,我選擇了重新置業,搬離了望京,選擇了較為低密的郊區。回頭從區域發展物業增值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折損的選擇,但它確實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
後來經常有朋友做專題,調查影響你最深的一本書,這對我是一個特別簡單的事。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建築模式語言》,當我不知道該做什麼和怎麼做的時候,我就看這本書。它營造的語言風格、價值觀念、方法模式,滲入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比如如前所講,甚至影響了我對兒子生活環境的選擇。
2
社區有更安全的環境、更疏朗的空間,為兒童提供了更多探索的自由。但這遠不能滿足兒童成長的條件。《建築生活美學》雜誌第六期我們曾做過“社區公物”這一專題,調查了很多有關社區兒童的遊樂設施,它們看起來非常不錯,五彩斑斕,都是工業化定製,被固定在塑膠的場地裏麵。《建築模式語言》裏麵有一段關於兒童遊戲場地的模式表述,反思了這種現象存在的問題:
《建築模式語言》模式之七十三:冒險性的遊戲場地
1)遊戲主要功能是培養兒童的想象力,看起來幹淨、挺好的、有益於健康的其實恰恰讓兒童變得消極。
2)社區有條件靈活的發展冒險性和富於想象力的遊戲場地,應有更多的沒有被瀝青覆蓋的地麵,有泥土,有幹樹枝,有岩石。這比兒童攀爬的滑梯和秋千架強。
3)給兒童空間,讓他們再創造自己的遊戲場地。
我想起我們小時候生活的環境,沒有圍牆,在野地裏翻滾長大。當時武俠小說盛行,為了練成輕功,我們躲著大人,從河邊運了很多河沙到坡底,試著從上往下跳,看誰的腳印淺誰就更厲害。這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冒險之地,在沒有知識構成的成長階段,兒童的荒唐性正是其創造力的本源。
但現在的社區構建,用成人與成本的角度,用足了場地,固化了各種元素。它幾乎不提供兒童自己的秘密、冒險的可能,各種遊戲都在公開與安全為第一的原則下展開。
3
兒童需要玩耍,也需要學習。在這方麵,社區的準備更加地乏善可陳。大人們把孩子往學校一扔,或是周末把孩子塞進各類輔導班,就認為完成了教育的責任。社區本身如何成為一個校外學習的課堂,成為社區兒童認識社會和自然的途徑,其實有大量可實踐的操作。
比如近年流行的兒童職業體驗,社區的配套設施就可以輔助完成:帶領兒童參觀物業管理的流程、各種商店的工作,了解菜點超市擺放的各種商品,設計參與社區商業的交易活動等等。這都是建立身邊課堂的現成素材。
《建築生活美學》雜誌第四期“社區標本”專題,我們曾做過這樣的嚐試,繪製了社區的地圖和社區栽種的植物,將植物的環境位置與地圖匹配,兒童拿著這樣一張植物導覽圖,可以方便地找到植物並學習相關植物知識。這種學習模式極具延展性,從社區規劃、建築、景觀、道路等等,都可以轉化成為兒童身臨其境的“課本”。
長假期間去體驗三亞萬科森林度假公園,印象深刻,它將自然保護的觀念貫穿於景觀美化的行為之中,比如對濕地、鳥類、植物的認識與保護,融於一整條社區的導覽體係,這都是非常有趣並且有思想的嚐試。
社區有向社區兒童傳授生活方式的條件。建立社區的學習網,建立與社區的接觸麵,不僅僅是硬件,還有社區居民、家庭教師、熱心幫助青年的行家、教小孩子的大孩子、討論會、興趣小組等能夠參與的環境的營建,設想把他們編進“社區的課程表”,會創造多麼有魅力的社區。這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都是稍加用心便能付諸實施的事情。最大的難點,還是社會共同觀念的養成。
前一陣,我兒子希望我以家長和社區業主的身份,跟社區小學的校長寫一封信,說服校長準許他們周末進學校踢球。因為校長認為他們已經畢業,就不應該再進學校踢球了。我理解學校的規則和校長的擔憂,但這種觀念形成的土壤,已經分辨不清一個學校應承擔的責任和一個校長應有的使命。
學校尚且如此,社區成為學校,任重道遠。但同時,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社區,存在極大的機會。
4
社區兒童成長麵臨的環境,還有比上麵談到的更急迫的更未知的問題。
從望京搬離到這裏,我在這個社區已經入住了八年,兒子從小學一年級到今年進入了高中。社區隻有一所小學,由於教育資源的稀缺、社會環境的壓力、家長的急迫性,中學之後,社區裏的孩子開始陸續搬遷四散。從最初搞一個生日會要為二三十人準備,一呼百應到學校踢球,在社區瘋跑,到現在周末隻有一兩個小朋友在家對打遊戲,這種變化無疑對兒童成長造成困惑與幹擾。當然細想背後的社會動蕩,每一個家庭的折騰與付出,更令人唏噓,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兒童對兒童的需要,甚至超過了他們對母親的需要,正如《建築模式語言》裏說,通過詳細的數據調查,兒童在成長期,必須至少和五個同齡兒童保持持續的接觸。如果兒童與兒童不能在一起痛痛快快地玩,會對精神性格造成重大的創傷。
兒子的朋友們如今天各一方,通過QQ群朋友圈保持彼此的聯絡,技術創造了另一種保持關係的生態。沒有了故鄉的記憶、發小的維係,究竟對心理、成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種擔憂是多餘的嗎?未來不可定論嗎?
5
用《建築模式語言》之模式二十六:生命的周期,來回應上麵這個問題,也結束本篇文章。
這段文字特別地美,讓人相信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總有一些根本的東西,是人類獨特性的生命的美感:
1)為了使人的生活過得美滿充實,在其人生的不同時期,每一個時期都要劃分得一清二楚,各具特色,決不雷同。對此,社區責無旁貸。
2)《認同感和生命周期》一書中,描述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的八對關係:嬰兒的信任對不信任,幼兒的自主性對羞怯和懷疑,兒童的主動精神對內疚,少年的勤奮對自卑感,青年的認同感對認同感的擴散,初出茅廬的成年人的親密感對孤獨感,成熟的成年人的開創力對遲鈍性,老年的完整性對絕望。
3)與此相關,平衡的社區包括對環境的曆史記錄,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的世俗禮儀,嬰兒要有欄杆的小床和誕生地紀念,幼兒擁有自己的地方和特殊的生日,兒童有鄰裏的遊戲的場所和最初的朋友,少年有冒險的地方並付應付之款,青年有興趣協會和畢業典禮,未成熟的成年人有夫妻的領域並建造家園,成年人有自己的書房和一些公共權益的集會,老人則有家庭相伴並準備好葬禮和墓地。
2007(教育無用,相信命運)
子女優秀的父母親,會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奉為金科玉律,《卡爾·威特的教育》就是這樣一本書。還有一本書叫《斯托夫人自然教子書》,斯托夫人受《卡爾·威特的教育》的影響,把自己的女兒教育得也非常優秀。我這人有點不好的想法,讀過《卡爾·威特的教育》的父母,實施成功教育的案例有多少?不成功的又有多少呢?很值得懷疑。
一直以來,我對兒子與外麵的小朋友玩耍持鼓勵態度,這是從哪本書上看的我不記得了,但今天我看《卡爾·威特的教育》,吃了一驚,他對小孩子和其他孩子玩耍持極大的異議。小卡爾的朋友,都是老卡爾挑來挑去選擇的,而且,當他發現自己挑的也有問題的時候,他就不讓他們在一起玩了。他的目的是使小卡爾始終受到好的影響,小卡爾因此而優秀?
扯遠點。曾在某期《讀書》讀到一篇文章,《臥室裏的大象》,談孩子們對遊戲的沉迷和大人的擔心。裏麵有一段一位美國學者有趣的假設:如果幾百年前人們首先發明了電子遊戲,而書籍反成為兒童市場姍姍來遲的文化產品,文化批評家們可能會這樣說:讀書會造成感覺的遲緩;讀書逼使孩子關門自守而斷絕和同齡人的來往;讀書把被動性廣泛植入孩子身上,因為“閱讀不是一個主動的、富於參與性的過程,而是一個唯命是從的過程”。
有人擔心玩遊戲長大的人自我中心意識過於強烈,喜歡沉溺於短暫的滿足,其注意力與蚊子沒什麼兩樣。鼓吹遊戲的人則說,網絡時代比其他時代更傑出,可以接受不同想法,對周圍事物比較好奇,更有自我主見與自信,兼具全球意識。
沒有孩子的人不能體會這是一個父母麵對的現實問題。比如我吧,一方麵,因為自己所接受的觀念,對待自己的兒子,可以用“放任”來形容。他想玩遊戲,就讓他玩;他覺得鋼琴課太多,就減少一些;他喜歡的朋友,在我們的臥室翻滾也沒有問題。他由此變得非常有主見,善於與人交流。另一方麵,也發現,他的興趣愛好保持的時間比較短暫,不喜歡閱讀。真的就像有人的擔心和有人的鼓吹。
他的小朋友知道我家有PS2遊戲,經常來我家玩。其中有一個我比較討厭,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家夥,大我兒子幾歲。我發現,他來玩,真的就是來玩遊戲,而不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一來,我兒子就隻有傻呆呆地看他玩,而且這小子二十秒就大叫一聲“我靠”。有一次我聽見兒子在裏麵說:別打了,我們玩點別的吧。那小子根本就不搭理,有時候該回家吃飯的時候還不罷手。還有一次,我跟兒子在外麵玩耍,這小子胸口掛一U盤走來,跟我兒子說,我這裏有遊戲,到你家去玩吧。我就覺得他在我們家才能找到自由。
我這人很矛盾,不夠幹脆,一方麵,兒子邀請來的朋友,我應該尊重,同時心裏也想,你不是兒子的保護傘,你能為他挑選未來接觸的所有人麼?無論好壞,都是成長的必須。還有我也發現,你根本不了解小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什麼會進入內心,是別人的不好的習慣,還是別人的優點,你沒發現的?但我覺得我還是應該跟兒子談談。
我開誠布公地說:我不喜歡他。
兒子有點吃驚:為啥?
他老說髒話“我靠!”
他說了麼,我沒聽見啊!
這下輪到我吃驚了。
我沒來得及說話,兒子接著說:如果他說了,我跟他講,讓他別說,如果他不說了;你就歡迎他了嗎?
教育真的是很難的。我不能說,我不喜歡他是因為他隻把遊戲當朋友,而不是把你當朋友,說這種話是會傷小孩子的心的,何況你怎麼能這麼主觀呢,萬一有一天孩子們在外麵打架,這壯小子難道就不會幫你兒子忙?
最後我說:“我可不可以表達一下我的不喜歡嘛,我就是不喜歡他。”
兒子眼睛紅了,盯著我,無聲地掉了幾滴眼淚。我覺得自己很無能,即使讀再多教育的書也無用。
我就發現,父母就是父母,無論你接受了什麼你認為正確的觀點,你仍然無法擺脫那種血脈相連的焦慮;任何理性的思維在兒子的感情世界裏都不堪一擊,所謂理性的教育,真的是不了解人性。而教育本身,有時候,真的是很扯淡的事情。
《臥室裏的大象》最後說,無論玩遊戲的時代還是不玩遊戲的時代,每一代都注定有著自己的恐懼與希望。所以,一切還是交還給命運吧!
2012(一封信)
邱敢好!
應學校要求,給兒子你寫一封信。寫什麼呢?
我們交流的時間很多,幾乎每天都會在一個小時之上。我不知道別的父子如何相處,反正我小時候你爺爺可沒跟我說過這麼多話。我想我該告訴你的都已經說了,現在你有懂的也有不理解的,接下來也可能重複也可能我們都有新的領悟,總之更多的是靠時間慢慢地蓄了。
前幾天我們喜歡的喬布斯去世了。喬布斯出生就被父親遺棄,被別人領養。據說喬布斯直到去世,也沒和自己的生父相認。喬布斯為人冷漠苛刻被同事朋友詬病是不是和這個事情相關呢?我想說的是,我和你有很粘稠的父子關係,祥和坦誠事無巨細,但未必就是“成功”的教育。
為人父母僅一次,人生道理汗牛充棟,突如其來的問題更是令人招架不住,順其自然是一種令人奢望的境界。所以,與其說寫信給你,告知你一些事情,不如說寫信給我自己,告誡應該放下一些事情。
這樣講起來好像有點沉重,換個角度去理解,可以這樣描述:每天,你高高興興上學,父母開開心心工作,在一起的時候,你不抱怨作業,我不抱怨社會,我們用一些時間討論如何改變,用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與藝術。
然後,你大了,我老了,我們接受所有的果。
最後,說兩件具體的事情,不商量:
1.洗澡要快,十分鍾必須完事。
2.周六日中午你負責洗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