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網絡營銷實施管理(3 / 3)

此外,網絡及其配套信息設備與技術的投資之所以值得企業高度重視,還由於存在著成本的潛在增長性問題。一般而言,在軟件開發上每1美元的花費,意味著今後每年將造成0.2美元的營運成本以及0.4美元的維修成本,因此100萬美元的初始投資將造成每年60萬美元的額外開銷。因此,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得不考慮,為開展網絡營銷進行如此高的投資是否值得。

(一)網絡營銷的投資成本及其管理

對於網絡技術投資,企業的主要決策人可能會麵臨兩難選擇:競爭上的需要使得企業必須做出更加積極的努力,但未來難以控製的成本及難以預測的收益又會使企業猶豫不前。

網絡技術成本管理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找出係統投資過程中的所有成本,這不僅僅包括財務報表上列示的各個成本項目,還包括許多隱藏成本在內。

網絡技術成本管理中的一個難點是網絡技術成本的不好辨別性。在建立起網絡之後,幾乎有一半的費用都投入到個人電腦、辦公室自動化及改進會計業務等配套功能上了。各部門負責編寫各處的預算,但許多涉及整體組織調整的衍生成本根本就未進行追蹤。因此,為了進行有效的網絡技術投資成本管理,有必要徹底了解其基本構成。

從係統的整個生命周期看,其成本包括兩大部分:(1)供應者成本。所謂供應者成本是指最終由業務部門所承擔的、自信息供應者(信息部門)那裏劃轉或轉移而來的成本費用。在轉移的供應者成本當中,尤其要注意網絡係統的維護費用。因為現有係統若得不到及時的維護,可能會陷入癱瘓。(2)使用者成本。使用者成本是指直接發生在業務部門的關於使用網絡係統方麵的成本,或者由信息部門支出但可以直接歸算到業務部門的費用,包括配置在業務部門的電腦等硬件購置費及使用、維護費等。組織過程中的成本,如管理和學習所花的時間以及教育費用等,都是較少或沒有列入預算中,而與係統開發費用相比十分可觀的費用。

供應者成本可以通過“準利潤中心”或“模擬利潤中心”的方式得到有效的解決,而無需依賴傳統的以成本核算為基礎的分配方式。所謂“準利潤中心”方式是指,信息部門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負責網絡基本線路、基本係統及配套信息技術的投資與開發;並製定價格,根據業務部門各自的使用情況收取費用。這樣,哪些部門應該負擔什麼和多少成本費用便很明晰了,而且比硬性攤派成本更有說服力。當然最主要的是能使業務部門意識到網絡對本部門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部門不能成為真正的利潤中心,否則容易導致業務上的矛盾。比如,若信息部門為了擴大本部門的利潤而收取高額費用,將會損害業務部門的利益;同時,信息部門將有可能過度追求對外承攬服務,進而影響內部服務的貿易。

(二)網絡營銷投資的經濟效益分析

人們一方麵關注網絡技術的投資、成本和風險,但更為看重的是網絡建成之後的效益問題。當然要想計算出在營銷及內部管理中運用網絡空間能夠為企業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並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由於網絡建設是一項長期投資,因此應該從長遠的角度來評估其經濟效益。此外,網絡的建設本身並非產生效益的唯一來源,近似於鐵路建設,網絡建設最根本的作用在於促使企業以新的思考方法去重新規劃其營銷活動,並調整內部組織與管理以適應這一新的營銷理念。綜合起來看,管理階層需要意識到以下幾個方麵:

(1)網絡技術所創造的效益,與研究和開發十分類似。研究與開發方麵的投資與效益之間存在時間差,使得兩者很難直接聯係在一起,網絡技術開發同樣如此。

(2)同一技術上的投資,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組織與管理將會起到巨大的作用。網絡零售、服務等手段產生的效益可能無法獨立體現在會計報表中。因為它並不能直接使企業的總體成本減少,而且它的目標在於提升服務,增強顧客滿意度,這些是企業的無形資產。為了能夠較好地體現出網絡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效益,企業需要為其單獨設計一套“主錨指標”(Anchor Measures)。信息技術所創造的價值往往被計入業務部門身上,而信息技術本身卻成了耗費金錢的累贅。主錨指標的建立需要管理者判斷出該項信息技術的最終作用點,並設計一項或一套指標來反映其效果。

在建立指標方麵,網絡技術比其他信息技術更為方便一些。因此網絡技術直接運用於營銷,因而與市場占有率、銷售額等指標能夠建立起直接的聯係。網絡技術的作用可分為對內與對外兩部分:對內可以降低通訊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高信息的處理與傳播速度;對外可以提升服務,增強顧客滿意度。企業可以根據這些功能製定相應的主錨指標以反映網絡技術所產生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