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萬物有靈的觀點
“萬物有靈”學說是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Tylor)在他1871年麵世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書中率先提出的,原來又得到弗雷澤(J.Frazer)等許多人類學家的補充和發揮,這一學說揭示了造神工程得以崛起的原始認識論基礎。
“萬物有靈”觀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像人類一樣有思想和情緒,各種自然現象的背後,存在著某種神秘的指揮者,他們擁有超自然的威力,支配著一切,這就是有靈魂的“神”。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人們養成了萬事由神不由人的定勢思維。
我們可以推知我國處在人類童年期的先民擁有過怎樣濃重的“萬物有靈”觀念。在古人看來,動物活著並且行動,隻是因為它身體裏麵有一個小動物在使它行動。於是,在“萬物有靈”觀的支配下,遠古時代的人們開始了對動植物的崇拜,由此形成一係列的民間風俗。古代的“四靈信仰”就源於原始的萬物有靈觀念。所謂“四靈”,指的是麟、鳳、龜、龍,它們一直被中華民族視為祥瑞的象征。其中,龍、鳳、麟三者是虛擬的複合型怪物,龜雖然是實在的動物,但它以其生命長久的自然屬性而被原始人賦予了預知吉凶禍福的神性。此外,早在作為六朝誌怪書的《搜神記》中, “萬物有靈”的觀念還被具體落實為物種的生滅變異,如該書卷十二說:“千歲龜黿,能與人語;千歲之狐,起為美女;千歲之蛇,斷而複續;百年之鼠,而能相卜:數之至也。”這裏已表明,千年的龜黿,能跟人說話;千年的狐狸,能夠變成美女;千年的蛇被斬斷還能接上;而上百年的老鼠就能預知吉凶。這種極富民間傳聞色彩的思維方式顯然來源於先民“萬物有靈”的觀念,它的延續加速了造神工程的進度。
在古人看來,植物雖然沒有動物給人那麼多畏懼感,但其“靈性”同樣不可忽視。《山海經》就記錄了許多由人變化成的神奇之物,如《中次七經》說,■草是帝女死後變成的。後來,許多地方對大樹特別是樹齡較長的大樹紛紛當作神木崇拜,說大樹能預知吉凶,並且還可以拯人於危難之中。誰如果不小心冒犯
了它,就沒有好下場。
從《西遊記》中,我們分明更為直覺地感受到了“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在“西遊”的神奇世界裏,萬事萬物皆可以變人行妖,那裏的一花一草、一蟲一魚、一鳥一獸等所有物種都能成精變人,甚至人死後遺存的骷髏也有靈性,追根溯源,神乎其神的白骨成精故事就得力於初民“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這就是說,吳承恩筆下的這些故事反饋出初民“萬物有靈”原始思維那跨越時空的滲透力。
至於人自身的言談舉止,更是因為人體裏麵有一個小人或小動物在支配著。這個動物體內的小動物,人體內的小人,就是人們慣稱的靈魂。正如動物或人的活動是靈魂存在於體內一樣,睡眠和死亡則被視為靈魂離開了身體。睡眠或睡眠狀態是靈魂暫時的離體,而死亡則是永恒的離體。換句話說,人可以死,人體內的那個“小人”,也就是靈魂,則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常人雖然看不見它,但夢中的景象告訴你,死人的靈魂於冥冥之中無時無刻不在與他生前的人打著交道,進行著活人所能進行的一切活動,隻是他存在的方式有了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