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十)月光娘娘
嫦娥奔月的傳說盡人皆知。
嫦娥,原名恒娥,至漢代,因文帝名恒,避諱改作姮娥,繼而又改稱嫦娥。故“嫦娥”之名出現很晚。她的名稱很多,如素娥、月娥、仙娥、月主、月王、月姊……等。
嫦娥,後羿的妻子,美貌非凡。傳說後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仙,身不由主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在那荒蕪的月宮裏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
後世的人們抬頭仰望星空月宮,逐漸增加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因此,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便流傳開來。其中比較流行的一種傳說如下:
相傳,遠古的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10個太陽。惡毒的日火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幹,百獸絕跡。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9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誌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但有一個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長生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隻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裏,不料被逄蒙看到了。3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麵、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逢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晚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妻子。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嫦娥居住在廣寒宮,因此又稱其為月光娘娘、月光菩薩、太陰皇後、月姑等等。廣寒宮內,既有香飄滿枝的桂樹,又有搗藥不輟的玉兔。它們一起陪伴著嫦娥。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但可以確定大約在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普遍。到了唐代,中秋賞月頗為盛行。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戲連坐至曉”(引自《東京夢華錄》)。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製,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唐宋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頗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另外,浙江的觀潮、洗井節,安徽的堆寶塔,雲南的拜月,潮汕的蕩秋千,晉江的燒塔仔,苗族的跳月,香港的舞火龍,以及台灣的托球舞……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上,按本地的習俗祭月祈拜。
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而在其他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馬兒”和“兔兒爺”也頗具盛名,它們都是古城北京的產物。
關於兔兒爺,《燕京歲時記》也有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麒麟等猛獸,有的騎著孑L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頜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祭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