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的這番風采已不由人肅然起敬了。相傳老子有法身72相,81好,他有“動靜有則,以正理邪,周遍無滯,救度無窮”的特異功能,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函穀關是河南靈寶縣境內的一個關卡,日夜有人把守。一天,衛士登上城樓向四周觀看,發現函穀關東南有一股紫氣緩緩向函穀關飄來,守關的小吏尹喜高興地說:“紫氣飄來,定有聖人過關。”於是他不吃不喝耐心等待。果然,老子騎著青牛來了。尹喜很喜歡道術,見老子來到,就誠心誠意地請教老子,並請老子住下“講學”。據說,老子著名的《道德經》就是在這裏寫成的。寫完後,老子出關隱居,從此再沒人知道他的下落。這便是“老子出關”的故事。
《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所謂“道法自然”,道家認為,個人不應該反對“道”,而是要順從於“道”,按“自然”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敗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道家認為,水非常柔弱,心甘情願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對於個人,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讚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欲。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道德經》的影響巨大。這本書的篇幅很短,全文不足6000字,但其思想內涵卻是極其豐富。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東漢的張陵(後來的張天師)創設天師道(五鬥米道),為了和佛教抗衡,便抬出老子為祖師,並尊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其後,道教典籍將老子極度神化,謂其“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唐代,李家天子為抬高自己的門第,又與李老君攀親續譜。封其為玄元皇帝,道教一時幾乎成為國教。李皇帝在老子家鄉河南鹿邑縣擴建了太清宮。所謂“太清”,為道教“三清境”之一,是太上老君所居之所。太清,亦指老君,故又稱“太清道德天尊”。
另,陝西周至縣的終南山北麓,有著名樓觀台。這裏亦被視為道教發祥地,素有“仙都”之稱。“說經台”、“上善池”、“係牛柏”、“老子墓”等古跡遺存,均為道教聖跡,是道教徒們景仰朝拜之所。
(二)三 清
《雲笈七簽》卷六《三洞並序》雲:“三清者,言三清淨土無諸染穢,其中宮主,萬緒千端,結氣凝雲,因機化現,不可窮也。”由此,“三清”即指天神所居之三處勝境,即玉清聖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餘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稱三清境。又指分別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稱玉清大帝)、靈寶天尊(也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混元老君、太清大帝等)。
在“三清尊神”中,以太上老君出現最早。東漢末五鬥米道成立時,即以太上老君為至高神。至東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才出現,其《上清》、《靈寶》經中,始相繼出現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鑒於各派新出現眾多神靈,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企圖予以係統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雛形已基本確立。在此前後,諸書在言及三清尊神時,又有種種不同說法。
(三)玉皇大帝
道教稱天界最高主宰之神為玉皇大帝。其猶如人間的皇帝,上掌36天,下握72地。掌管一切神、佛、仙、聖和人間、地府之事。亦稱為天公、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管轄著一切天神、地祗、人鬼。他住在金碧輝煌的靈霄寶殿,手下有數不盡的文武仙卿。如著名的托塔天王、哪吒太子、巨靈神、四大天王、文曲星、丘真人、許真人等。他還管轄著四海龍王、雷部諸神,以及地藏菩薩、十殿閻君等。
在民間的傳說中,玉皇大帝的形象並不光彩。如湖北孝感有個故事說,薑子牙封神時,本來是將玉帝的位子留給自己的,但他的外甥卻在他封完神位後突然從床肚裏鑽出來,要求封位。薑太公再無閑位提供給外甥,隻好將玉帝的位子讓了出來,自己無奈地去坐窗戶。山東臨沂等地的老百姓則傳說,本來薑太公不想讓位,卻經不起外甥的說動。外甥的理由是,既然眾神都是薑子牙封的,他到哪裏都會有吃有穿,無須專門占一個神位。當薑子牙提出過年那天各神在自己的位子上接受香火他沒地方呆的顧慮時,外甥則說: “屆時你哪個份上還呆不一宵!”結果,薑太公將玉帝的位子給了自己的外甥後,誰也不買他的賬,薑太公在大年之夜隻好蹲在老百姓的土糞(與“份”諧音)上苦熬了。民間還傳說,玉帝在爭取職位的當初,曾經對薑太公賭咒說:“我們甥舅倆什麼都好說,玉帝可以輪著做,百年一換班。如果我哄了舅舅,日後讓我的閨女也哄我。”後來,玉帝貪戀王位,沒有信守諾言,結果他的女兒一個個哄著他溜到外麵偷情。其中,七仙女戀上了董永,還有一個則與灶君蒂結了連理。還有個故事說,玉帝曾經代如來佛主事,發誓說等如來佛回來後就將帝位還他,否則,自己的後代就成為盜賊。結果,玉帝屆時仍貪位不讓,他的兒子七郎真的成了專幹壞事的盜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