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個轉換過程,主要是機能活動變化,是咽腔各方的調整活動。即高音越上升,應感到軟齶愈往上提,更往中間集中,而舌後部在高聲區有念e或ei的感覺,但不要強壓舌根,注意喉嚨開放,喉頭保持適當低位,但不要強迫喉頭下降。唱高音時要保持大打“哈欠”的感覺,即頜關節上下充分打開、放鬆並回縮下巴,軟齶盡力抬高(拉緊齶咽肌)咽壁挺拔、堅固,喉頭向後靠攏,底變空,咽壁擴得很大。
至於聲音下行逐步進入低聲區時,仍然要保持哈欠的基本狀態,但自舌根以下的喉嚨要有唱(喔)的感覺,仿佛低音區打哈欠的狀態(它不同於唱高音時想像的o,那是屬於高位置,是不同部位的肌能活動)。用想像舌根以下的部位唱o,能引起喉咽的活動,使喉嚨鬆開,喉頭位置能鬆弛地下降,喉腔更開闊,從而使用喉下腔(在聲門之下,是低聲區的主要共鳴腔)振響,並引起氣管、支氣管的共振,產生更多的低泛音,形成胸腔共鳴。這時氣息應保持相應力度的支持,並應特別注意保持高位置上的共鳴點,不要讓它隨音的下行而掉落下來,這十分重要。換句話說,你的氣息支持,要像在井旁用吊桶打水,桶雖然在往下放,而手仍然是把桶往上提著。共鳴位置的保持,也要像雜技的“頂竿”,支持在下麵,而頂起的人或物仍然在竿子的頂端,位置不能下滑,否則,唱出的低音似乎雄渾,但因沒有高位置,聲音不明朗,甚至影響音高偏低。至於男女高音歌唱者,更應該用低音哈欠的狀態,唱好自己的低聲區。
哈欠的呼吸活動,是自然的特定狀態,又是藝術發聲的雛形。“打哈欠”的腔體活動,很適合歌唱共鳴腔的擴張要求,最相似於歌唱時舒暢的呼吸活動,“哈欠”狀態確實是打開喉嚨的一個好辦法,馬蒂娜·阿羅約說:“當你深吸氣時,應該在歌唱之前出現打哈欠的感覺同時打開喉嚨。那並不意味會使人看起來或者感覺到不自然。我的意思是往深往下打哈欠(yawningdown),它致使喉嚨打開。往深往下打哈欠的活動涉及整個軀體,一直往下去。這就是支持!一旦你吸氣直深下去,你必須保持住直深下去的感覺。”這也使歌唱者保證了一個良好的演唱狀態。
歌唱時所需要的共鳴腔體和氣息的管道狀態,與自然的哈欠狀態是基本上相同的。其不同點就是,自然哈欠吸氣時張開的程度沒有控製,而歌唱時的哈欠狀態是在有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需要各腔體比較自然鬆弛地張開,並謹慎地保持其基本狀態和嚴格控製住它大小張弛的變化,以適應發聲的需要。總之,有一個好的哈欠式活動狀態,就會有好的腔體狀態、呼吸狀態、發聲狀態和歌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