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歌唱的“內視覺”,是指歌唱者在掌握聲樂技巧上,歌唱者應該培養出一種“內視覺”功能,它能夠間接地幫助歌手去控製和調整有關歌唱發聲的機能。鄒本初在《沈湘歌唱學體係研究》中繼續寫到,“從歌唱者的角度來說,對自己唱出來的聲音,不僅要‘聽’(內聽覺),而且要‘看’(內視覺),聽著響,看著亮。將注意力集中在共鳴腔體之內,不但能看到閃光的明亮的音色,而且也應該看到包圍著明亮音色的較暗的共鳴空間。這種亮暗適度的‘內視感覺’,恰恰為聲音創造了良好的共鳴空間,並賦予柔美、圓潤的藝術氣質。”
“‘內視覺’在改變音色方麵具有積極作用,歌唱者用‘內視覺’監視著音色變化的整個過程。隨時把音色亮、暗變化的情況通過傳導神經輸入大腦中樞神經,經過大腦分析、判斷,不斷地向歌唱發聲器官發出修正的指令,再由傳出神經輸入到需要調整的發聲器官的肌體內,使發聲狀態作適度調整,達到變化音色的目的。”
關於聲樂教學中進行混聲訓練中“內視覺”的情況。在一般情況下,當混聲訓練出來以後,教師和學生的心情和感受往往是不一樣的。這時,教師如果問學生:“這是真聲還是假聲?”學生往往答不出來,有無所適從之感。過了一會兒,學生會說:“不是真聲,也不是假聲!”這時,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這就是混聲,要記住這個聲音。”這時,教師如果再進一步問學生:“這聲音好聽不好聽?”誠實的學生會馬上回答:“不好聽。”不誠實的學生或者對教師過分尊敬(怕傷害教師)的學生往往馬上回答不上來或模棱兩可。如果教師再進一步啟發學生不要有顧慮說實話,學生會坦率地說:“不好聽!難聽,暗、散。”等等。這時候有經驗的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會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師的心理會非常的高興,學生終於唱出較理想的混聲了。因為這種聲音的出現不僅說明混聲成功,而且隻有在正確的聲門狀態和良好的橫膈支持下才能出現,同時也說明了喉位和氣息有機地配合是正確的。然而學生的心理往往正相反,尤其那些過去習慣於用較白的聲音歌唱的學生這時會感到很難過、很不適應。
不是不適應歌唱狀態,因為從狀態上講他會感覺很輕鬆自如、很便當、很舒服,他感到難過的是這聲音很難聽,粗、灰、暗、散,甚至無邊無涯,聲音沒有了。從科學上講,這正是共鳴和交混回響現象比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良好的共鳴效果。教師聽來這聲音很立體、很豐滿,又很圓潤。但學生聽來卻很難聽。這是因為學生本身是發聲體,他聽到的聲音主要是通過內耳傳到聽覺中樞的。教師聽到的是客觀的,共鳴以後通過空氣中的聲波傳到耳中的。兩種效果是不一樣的。學生聽到的好比孫悟空變為蠅蟲飛到提琴的共鳴箱裏,聽到的是哧哧喳喳的琴弓拉琴弦的單調而嘈雜的音響;教師聽到的是好似孫悟空從提琴裏飛出後所聽到的美妙而有共鳴的琴聲。從科學上分析,這音響除共鳴以外,聲門上既有聲帶振動的聲波,也有聲帶邊緣振動波,這是一個共振豐富的合音。這時,教師要向學生耐心地講解道理,最好的方法還是讓學生聽聽他自己的錄音。他聽完錄音後會說:“這聲音好聽,像歌唱家的聲音!”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告訴學生:“你聽來難聽的聲音別人聽來和錄音的聲音一樣好聽,你要記住這難聽的聲音,堅決地唱這種難聽的聲音。”學生不適應這種聲音的感覺時間一般在半年左右。隨著以後高聲區發展的順利、高聲區音色的輝煌,會慢慢地將審美觀適應而習慣的。還有一種辦法就是使學生混聲訓練速度慢一些,采取漸變而不是突變的辦法,以防突變給學生造成強烈的不適應感,這樣學習的速度可能慢一些,但穩妥一些。
有經驗的聲樂教師常有這樣的反映,即:在聲樂教學中教技術並不難,難的是解決學生的學習思想問題。這“學習思想問題”指的就是在學習中對自己的聲音“內感”的不適應問題。由於不適應就很難和教師的要求合作。不能良好地合作,就必然影響進步或進步緩慢。這時,教師必須耐心地做說服解釋工作(這個工作有時是很艱巨的),一旦學生思想搞通了,技術要求才能迎刃而解。我們應當認識到,這種“思想工作”並不是一勞永逸,會有反複,有時也是長期的。
歌唱的“內感”是聲樂學習者和聲樂教育者都會必然遇到的重要課題(美聲歌唱、民族歌唱、通俗歌唱都會遇到,隻是程度不同而已)。認識到它產生的原因極其解決方法,無論對學習者還是教育者都有重要意義。人們常說,聲樂教學是感覺藝術的教學,這有一定的道理,但這感覺在教學中應是在理論指導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