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通俗唱法的特點與訓練(2 / 2)

3.誇張的表演。通俗唱法在演唱中,除完成歌曲的節奏、音準、語言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借助形體語言來塑造音樂形象,運用誇張的表演以及現代電聲音樂的特點,把歌曲推向高潮。這種表現形式往往具有煽動性,台上台下相互呼應,達到了聽覺形象同視覺形象的統一。

4.自彈自唱,歌舞兼容。通俗唱法的歌手比較注重外部形體的表演,有的借助一樣樂器自彈自唱,有的在演唱的同時,配以舞蹈動作,往往很多形體動作是根據歌曲的內容、風格來編排設計的,而一些歌曲的舞蹈性很強,就需要為之設計動作來表現音樂形象,如霹靂舞、拉丁舞等。

二、通俗唱法常見的風格及訓練

1.通常型風格。此演唱風格指既沒有鮮明的戲曲曲藝風格,也沒有借鑒民歌、美聲唱法這一類歌曲,它的旋律優美,聲音質樸,韻味濃鬱,情感真實,同時它的涵蓋麵極廣,很多通俗歌曲的演唱風格都屬此類。

要唱好這一類的歌曲,首先要深刻理解歌曲的深刻含意,反複地揣摩歌詞,進行朗讀練習,把握歌曲的整體情感基調,對語氣、語調、停頓都要作相應的處理,把握歌曲的高潮,並選擇用什麼樣的音色來演唱,對個別較特別的詞和語言要作特別的處理並唱出它的韻味,作到聲情並茂。聲音造型多用氣聲、齒音、顫揉音和假聲。

2.搖滾型風格。此演唱方法強調一種情感和音樂的氣氛,用誇張的形體動作以及強烈的刺激性、動感來表現音樂;在音色的運用上追求蒼勁,粗獷豪放,同時運用大的形體動作及其強烈的電聲伴奏來突出其特色。

要唱好這一類歌曲,首先要對歌曲的節奏、音準、搖滾型歌曲的配器等進行了解,充分利用搖滾型的風格來渲染氣氛。搖滾型的歌曲節奏比較強烈,演唱者在演唱時要表現出它的煽動性和震撼力,多用呐喊語氣,在演唱的同時,演唱者為了同樂隊伴奏取得平衡,在音色上、用嗓上需要加大氣息的支持感,多用氣息(腹部的支持)來支持演唱,減少咽喉的負擔,從而與音樂表現內容、形式相吻合。聲音造型多用“震喉音”和“摩擦音”。

3.民歌型風格。民歌型的演唱風格是通俗唱法吸取了傳統民歌及唱法的某些特點,但又和傳統民歌的演唱風格有較大區別,從而形成的一種既借鑒民族音樂的特點又滲透通俗音樂風格的唱法。這種唱法可分為三種類型:傳統民歌型、創作民歌型、現代民謠型(包括校園民謠、城市民謠)。

要唱好這一類型的歌曲,首先要把握好民族音樂的韻味,對我國的民族音樂要有較好的領悟,抓住民族音樂的神韻之外又結合現代音樂的輕鬆活潑、生活化的特點進行演唱,既能表現傳統又能反映時代的要求。另外,在語言上也要能體現民族音樂的吐字、發聲的特點,做到既不失原汁原味又符合現代大眾的審美觀點。聲音造型多采用“鼻音”和“咽音”以及民歌演唱的潤腔技法。

4.戲劇、曲藝風格型。此唱法吸取了我國戲劇、曲藝的特點,揉進了現代音樂配器及現代演唱方法。這類歌曲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對原本是戲劇和曲藝的說唱段子,在演唱時強調通俗音樂的特點;另一種是以戲劇和曲藝中的音樂為素材而創作的歌曲。如《前門情思大碗茶》、《中國功夫》等。

要唱好這一類的歌曲,應強調整體風格及其韻味,曲調的音樂特色決定演唱風格。因此,演唱者要熟練地掌握運用其藝術原型的唱法、讀字及其語言規律加以創造性地運用。聲音造型多采用戲曲唱腔。如京劇中“黑頭”和“花旦”的唱腔。

5.美聲風格型。此唱法的特點是借鑒了美聲的發聲科學性,如連貫、圓滑、高位置的運用,聲音雖然不像美聲唱法那麼嚴謹,但由於強調了讀字與聲音的純真,從而更增添了歌曲的親切感和感染力。這一類的歌曲有兩大類:本身是美聲歌曲,唱法在演唱上揉進了通俗唱法的特點。本身是通俗歌曲,而借鑒了美聲唱法發聲的科學性進行演唱,二者相互滲透,取長補短,如《回家》、《彎彎的月亮》等。聲音造型基本是在美聲的發聲狀態下揉入了氣聲、喉音、鼻音、假聲等通俗歌曲演唱中常用的聲音類型。

要唱好這一類的歌曲,應在美聲的發聲狀態下,注意聲帶閉合而發聲。在歌唱各共鳴腔體中,注重喉咽腔的共鳴,因為喉咽腔部位的聲音自然質樸,有很強的可塑性。靈活巧妙地運用軟齶來顯示聲音修養,保護聲帶及咽喉,高音時軟齶適當抬起,可分解一部分強氣流對聲帶與喉部的衝擊,擴大了共振範圍減少喉部所承受的壓力,但共鳴焦點不可全部放在抬起的軟齶處,因為軟齶抬起後,高位置的共鳴色彩與咽喉部的色彩是有差異的,如果完全用高位置來演唱,必將失去通俗唱法的聲音特征。因此,即使軟齶抬起了,也隻能巧妙地借用,而仍然要保留喉咽腔主導共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