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音樂審美意識的產生是以音樂藝術客觀存在為前提,通過各種音樂審美實踐來實現的。聲樂藝術是人類在長期勞動實踐中,通過聲音傳遞信息,表達喜、怒、哀、樂等心靈感覺,達到感官愉悅的精神享受而產生的。聲樂藝術的審美有它自己的時代性、民族性與階段性的差異,正是由於這種差異性,產生了中西不同的聲樂藝術。中國古代音樂以“和”為境界,追求意境的清幽、淡遠、空靈與雅致,數千年形成自己民族獨特的審美標準。中國音樂中橫向旋律的豐富變化與高度發展,使得中國人在審美中特別注意旋律美,對歌唱藝術的評價,特別注意音樂與語言的結合,講究讀字與韻味,強調歌唱者聲音的特質與個性發揮,自然真切。
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宗教統治一切的時候,人們推崇音樂中那種莊嚴、肅穆、平穩和諧的崇高美,以表達對上帝和世界的崇拜和虔誠。聲樂審美往往有一種神秘厚重的宗教色彩,講究聲音的共鳴,聲部劃分嚴謹,講求各聲部的和諧。
音樂的風格多種多樣,如同奇妙的夢境,每個人都可神遊其中,並從中獲得樂趣,讓身心都得到釋放。
四、聲樂審美的特殊性
歌唱是人聲的藝術,是以旋律和語言相結合,傳達思想感情、表現藝術形象的一種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它不同於其他音樂門類的特殊性就在於聲樂是用語言和音樂的旋律美直接抒發情感的藝術形式,中國古代就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審美傾向。
歌唱語言與一般的日常會話不同,它往往是具有文學性的韻文形式的唱詞,除了具有一般文學語言特有的準確、生動、鮮明等特點外還應具有韻律節奏感、口語化等特性。又因其歌唱的特殊性,它超越一般社交語言,加入了生理器官調節的成分,通過呼吸與共鳴腔體的協調運動,使文學語言美化豐富成為聲樂藝術語言。
所以我們在演唱一首聲樂作品時,不僅要表達音樂的旋律美,還要表達出它的語言美,既要有音樂的審美思維,還要有文學的審美思維,同時由於其具有表演性的藝術特點,還要有舞蹈的審美思維,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演唱好一首聲樂作品。
五、通俗歌曲的審美
這裏把通俗歌曲的審美單獨做個闡述,是因為許多聲樂教師對於通俗音樂的審美遠沒有對嚴肅音樂那麼重視,但是流行音樂已滲透至藝術的每一個角落,舞蹈、影視、戲劇、嚴肅音樂、多媒體等等,所以我們還是有必要對其做一個比較詳細的闡述。
1.流行音樂的概念
流行音樂又稱通俗音樂(PopularMusic)。專業音樂學者稱為“非嚴肅音樂”。習慣上人們把通俗易懂、情調輕鬆的音樂,例如小施特勞斯的那些圓舞曲等歸屬這個名詞之下。隨著社會的發展,爵士樂、搖滾樂、輕音樂、迪斯科等層出不窮的群眾性的歌舞形式愈來愈多,而這些植根於人民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的音樂,不僅有自娛自樂的色彩,同時還有針砭時事,抨擊現實的意義。世界人民在創造生活的時候怎麼也沒想到,他們的內心獨白和生活體驗,竟然在流行音樂的發展曆程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2.流行音樂的形式和審美價值
音樂的功能是作用於人的思想,而不是人的感受。但當我們的聽覺真正能夠清晰地把握一切音響形式時,我們應當從人類生存的根本需要出發,去看待流行音樂的存在價值和審美價值。
一些著名的索爾(Soul,又譯“靈魂樂”)音樂家是這樣認識的:奧蒂斯·雷丁(Otis·Redding)說:“我不是布魯斯歌手,也不是節奏布魯斯歌手,而是索爾歌手。我們沒有任何準備地走進錄音棚,錄下我們所唱的,這就是索爾。你怎麼感覺就怎麼唱。”阿撒·富蘭克林(Aretha·Frarlklin)說:“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索爾來自福音歌和布魯斯。對我來說,索爾就是一種感覺,一種很深的感覺,它從我內心產生,我把它表現出來……正是這樣一種感情,通過它,影響其他人。”米爾特·傑克遜(Milt·Jackson)說:“穴索爾)是你不能從書本或研究中得來的一種表演。我的情況是,我相信,除了在教堂音樂中聽到的和感覺到的東西……索爾對我音樂生涯的影響是最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