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美學對聲樂教學的影響(3 / 3)

我們說,索爾強調內心感情的自由表現,但這並不隻是索爾的專利,是流行音樂通用的規則和審美趨向。流行音樂是你真正要從心裏說出來的某種東西……某種你想到的,你看到的和你感覺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大多數人所聽的流行音樂“波普”(POP)就是叮砰巷歌曲(TinPanAlley)傳統風格的延續,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專業作曲家所創作。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風格各不相同,但有共同點。從內容來看以愛情為主,充滿浪漫情調,或略帶懷舊、傷感,或比較歡快、風趣,不管國內外發生什麼事情,都很少在叮砰巷歌曲中得到反映。它主要表現生活中陽光的一麵,好像美國人都在無憂無慮地享受人生。

何謂藍調(Blues),意思就是藍色。而藍色又被我們約定為是憂鬱的代表顏色,自然表達憂鬱的音樂曲調就成為了藍調。Blues音樂是居住在美國的黑人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在當時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黑人被視為最底層的勞動者,在他們苦難的曆史中孕育出了這種音樂形式,和他們當時所處的社會地位形成了鮮明的反差。Blues最初主要是對人生的敘述,在歌中即興地把生活中的苦悶和快樂統統唱出來。

鄉村音樂(Countrymusic),帶有較濃的鄉土氣息。鄉村音樂的歌詞主要以家鄉、失戀、流浪、宗教信仰為題材。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不受性別和年齡限製,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製,一把吉他,外加班卓琴和口琴樂器的伴奏,歌手便可以盡情抒發他們心中的快樂和憂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鄉村音樂的歌手和歌迷幾乎都是農民、牛仔、礦工和伐木工人等生活在美國南部鄉村的白人,歌手唱歌時也總是帶著濃重的南方鼻音。大部分歌曲的內容都表達了他們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對鄉土的眷戀之情,或者反映了生活的艱辛,貧困的煎熬以及家庭的溫馨等。

朋克(punk),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一種搖滾樂,或稱“朋克搖滾”(punkrock),80年代初擴展到全美國。它繼承了搖滾樂開始時的反叛精神,蔑視一切傳統,教育機構等等,但卻是用一種更加頹廢的方式,極端的言行表現出來。他們的唱詞淫浪、粗魯;在舞台上尖叫、跺腳、鬥毆;音樂風格上與硬搖滾比較接近,音響極大,音色濃烈渾厚。代表性樂隊有“性手槍”(sexpistols)、“撞擊”(theclash)等。

Rock&Roll(搖滾)查理·勒特稱搖滾為“城市之聲”,認為它是都市青少年們創造的新音樂呐喊。卡爾·貝爾茲則在他那本《搖滾故事》中視搖滾為“民間藝術”,一種下意識的俚語表達方式。喬納森·艾森則在《搖滾時代》中稱搖滾為“對西方文化偽善的反叛……是一種深刻的顛覆形式”。戴夫·哈克在《物有所值》中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說分析搖滾,認為它是“工人階級文化”;而保爾·約翰遜則在《新政治家》中視搖滾為資產階級的陰謀,其目的是招安潛在的革命者,使他們“沉溺於其中而麻木不仁、懶散不堪並脫離實際”。其實不聽歌詞就聽不清搖滾,搖滾的特點在於介入生活,抒發心聲。

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的最大區別就是在於強調現場的即興發揮,是“從我內心產生,把它表現出來的”的審美趨向。

3.流行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音樂審美能力是一種美的認識和發現的能力,它是感性與理性、認識與體驗、接受與創造、意識與無意識的綜合統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音樂的審美能力不僅是對審美客體(音樂)的被動接受,反過來它對音樂的創作、表演、研究等主觀意象都將有著極大的影響。

藝術是用具體的形象來反映生活的,任何藝術形式都不能離開形象的描繪,藝術家塑造藝術形象時,總是滲透著自己的審美態度和愛憎感情,賦予形象以一定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量。流行音樂也是如此,因此我們要用審美的態度和意識認識流行音樂從早期的民謠、民歌,到現代色彩濃鬱的內心感覺的特點。

聲樂是把文學和音樂結合起來的藝術,是音樂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用哲學的研究方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聲樂美學,使聲樂美學能更好地指導我們更加“美好的歌唱”。

§§第四部分 聲樂訓練實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