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何才能有正確的聲音觀念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聽。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唱的好的,就要聽,要有豐富的聽覺積累,再找出其中的共同特點和不同之處,從你的演唱實踐中總結出一些經驗來。多年的學習、教學積累經驗,就是積累我們正確的判斷聲音的好壞,這個問題最難了。究竟哪個聲音是好的?好在哪兒?隻能靠多聽。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用嘴說,很難說清楚,就要靠耳朵去鑒別。包括壞的,聽了壞的聲音,知道哪是壞的,別那樣唱。
在這個多聽的過程中還要培養一種內心聽覺。這是初學者最難以克服的一個困難。嚴格地說,從一開始學習聲樂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內心聽覺,與其說如何學唱,不如說如何學聽,多聽自己的錄音,作為對照自己聲音的鏡子,減少自我聽覺與客觀聽覺的差距,學會能客觀辨別自己聲音的能力,建立內心聽覺,逐漸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
對於歌唱者來說,要運用內心聽覺來指揮和控製發聲機能。即在歌唱以前,就應該先聽見自己的聲音,感覺到歌唱的狀態,讓思想永遠走在聲音的前麵。正如安·可托尼所說,你必須例外地在實際發出每一個母音之前,在思想上把它賦予適當的色彩、音色和表情。馬蒂娜·阿羅約也說:“聲音必須在思想上和生理上是同樣高的。聲音是從思想開始的而不是從人體內開始的。”
當然聽的多了,正確的聲音觀念也在不知不覺中樹立了。這樣我們能鑒別聲音是否因漏氣而空洞無力。母音的音色有沒有按規律隨著音高在變化,有沒有把“開”一類的母音(像“AH”之類)唱得太悶,或是把“閉”一類的母音(像“O”之類)唱得太開;聲音在結尾處有沒有產生喉音;音走動時,是不是常常發生“破裂”;由低音到高音,或是由高音到低音時,有沒有“換音”現象,如果有的話,產生在音域的哪一段,“換音”現象明顯與否。如此,我們才能對學生的嗓音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有好的、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正確的聲音觀念,為歌唱者明確了追求美好聲音的目標以及演唱技巧方麵的要領,從而提高對歌聲的鑒賞力。當然好的聲音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不斷更新的。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歌唱當然也是聽覺的藝術,所以從事這項專業的人,一定要有鑒別歌聲標準的能力,這是能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