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歌唱的三個階段(2 / 2)

根據第二階段所表現的這些心理特點,教師在重複示範講解發聲動作時,應要求並引導學生把發聲動作的個別要素概括為整體歌唱係統,經過反複訓練,就會逐漸熟悉全部歌唱器官係統和各動作特點及其相互聯係。也由於反複練習和對發聲的深入理解,學生控製聲音的能力也會相應提高,過度緊張和歌唱的多餘動作也因之而逐漸消失,漸漸掌握了歌唱的正確方法。

教師在中聲區訓練的基礎上,可適當擴展音域,強調氣息與共鳴的程度,但仍然不可急於求成。有些教師急於體現自己的教學成果,不顧科學原理,在這一階段,進行拔高練習,試圖讓學生有一個明顯的進步,結果卻造成學生發聲機能的疲勞和衰退。聲樂教師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加強基礎訓練,尤其是中聲區向高聲區的訓練,更要謹慎從事。學生在這個階段有了覺察自己發聲時錯誤的能力,常常會因為一點小錯而中途停頓下來,從頭演唱,有時也會產生急躁情緒,甚至幹脆停止練習,回避困難等。聲樂教師一定要隨時洞察學生的心理變化,耐心地與他們進行交流,鼓勵他們精益求精,堅持訓練,幫助他們克服急躁情緒,克服回避困難的缺點,指導他們進行歌唱發聲協調練習等等,引導學生堅持聲樂訓練的信心。

三、鞏固提高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各個動作聯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且穩定而鞏固下來。各個動作相互協調,歌唱動作能夠依照順序以連鎖反應的方式實現,歌唱器官各部位的協調就像自動化了一樣,這時練習中多餘動作和緊張狀態已經消失,歌唱表演從技能協調轉到情感協調上,注意力已基本上轉移到對作品的處理上來,歌唱表演的能力隨之提高。

在這個階段,由於歌唱技能的熟練掌握,學生便能及時發現和糾正自己發聲方麵的錯誤,為鞏固和提高歌唱技能創造了必要的心理條件。所以在這個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和提高歌唱技能並因此而改造局部不正確的發聲方法。注意啟發學生的心理活動指向於準確而協調地完成整個發聲練習,改進個別發聲動作的方法,深刻理解各動作要素,提高歌唱自動化的動作要素,使歌唱技能達到高度完善和穩定。

在形成歌唱技能的最後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在比較鞏固的基礎上加強音量、音高的訓練,當形成有明顯聲部特點的音域和音色時,再讓學生接觸比較大和比較難的聲樂作品。在這一階段,學生如果有一定的音樂理解能力,具備一定音樂文化知識,有豐富的情感等,其歌唱表演會進一步提高,自動化的程度也會進一步加強。所以在鞏固提高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繼續進行熟練練習,讓他們的歌唱技能在理解樂曲、表現樂曲上達到更深的層次訓練。這時,正是學生由歌唱技能過渡到歌唱技巧的關鍵階段,所以有經驗的教師一定會耐心地啟發學生的音樂靈感,讓學生加強樂感表現,把握作品的內涵,展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時代性以及風格,使歌唱技能鞏固並得以升華成為歌唱表演技巧的技能。

當然,在這三個訓練階段中,音樂的訓練要始終貫穿在發聲練習和基礎歌唱的訓練過程中,也應注意音樂修養的培養。“審美的品位是長期形成的,對於聲樂的審美來說,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質量。”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僅體現在歌唱技術上,在表現歌唱內容和情感方麵同樣也應該遵守此原則。從情感內容相對簡單的作品逐漸向有難度的、或難度較大的作品過渡,這裏有知識積累、情感表現知識積累和語言文學等各方麵能力的培養訓練過程,無論是技術還是精神,歌唱的難度要逐漸增加而不能跳躍,當然,進步有快有慢。不能一概而論。為了便於理解和分析,才把形成歌唱技能的完整過程,根據客觀變化分為三個階段。實際上這三個階段是統一的、完整的,彼此之間並無明顯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