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聲樂教學中的規律(2 / 2)

當然“小舌頭”與“大舌頭”的這種對抗統一關係,一定要統一於口腔各部位肌肉的鬆弛配合上。在聲樂訓練中,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大舌頭的擺放位置。教學中,要求學生打開腔體時,總是要求學生抬起小舌頭,許多學生在抬起小舌頭的同時也抬起了大舌頭,忽略了大舌頭的正確擺放,造成喉頭、下頜緊張,聲音不通暢,吐字不清晰,還會造成嚴重的喉音。簡單地講,以上下頜為中線,上頜抬起、鼻腔打開、小舌頭保持向上的運動的方向,下頜、喉頭順著吸氣的方向保持向下運動,大舌頭鬆弛平放,形成一個放鬆又通暢的呼吸通道和歌唱的共鳴腔,這就是這組對抗的結果。

我們常講的要用“裏麵的嘴”“歌唱的嘴”去歌唱,就是指運用歌唱時的打開的腔體狀態去歌唱。如果這一組對抗掌握不好,歌唱的腔體就不能充分打開,會出現音不準、舌根音重、喉頭不穩、上胸緊張、聲音發抖、發白、發直等許多問題。因此這一組矛盾的對立統一,也是聲樂訓練中的關鍵,不然就無共鳴可言,學習歌唱也成了一句空話。

三、發音用力中的矛盾對立統一

我們知道歌唱不用力是發不出聲音的,但如果用力不得法也發不出好的聲音。如果用力得法,唱起歌來聲音自然悅耳,而且覺得省力;如果用力不得法,唱起歌來聲音就不自然、也不好聽,而且感到費力。因此歌唱訓練還必須研究發音用力的問題。發音用力的問題始終圍繞著放鬆與積極這組矛盾,隻有解決好這組矛盾的對立統一,才能在歌唱中用力得當,唱出好的聲音。

歌唱發音用力時,一定要合理,多一分過,少一分弱。發聲運動的器官、肌肉,在發聲時該用的要用,如呼吸的一對肌肉、上頜抬起、鼻腔打開等,要使之處於積極狀態。不該用的不要用,如下頜、舌根、頸部肌肉、上胸、雙肩、雙臂等,要使之處於放鬆狀態,做到積極與放鬆的對抗統一,形成歌唱所需要的能量和動力。

這一組矛盾,直接影響發聲運動的整個過程。調節好了這一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就掌握了發聲的用力問題。用力得法了,就能保證歌唱運動的能動性和協調性,唱出的聲音才會好聽。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這一組矛盾,就會使發聲走向極端,或出現喊叫、緊逼、擠卡、小抖、尖亮的聲音,或出現漏氣、發暗的聲音。在聲樂學習中,如何處理好這組矛盾的關係,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積極與放鬆是關係到能否發出正確聲音的關鍵。要使這一組矛盾統一起來,除了不斷練習外,還取決於歌唱者的心理調節。

心理素質好的學生,能較快地調整好這一組矛盾關係,這是由於這一部分學生對學習聲樂充滿自信,這種自信來自兩個方麵,既對自身所具備的條件充滿自信心,同時對指導教師的能力完全信任,充分配合。這樣的學生要解決放鬆與積極的矛盾就容易得多。

四、聲音的位置與氣息支點的矛盾對立統一

氣息的運用對高位置是相對而言的,它們是一上一下,又是一正一反,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聲音的位置越高,氣息的支點就越低,由此產生了一組對抗,形成一個協調的歌唱整體,獲得好的高位置的聲音。

像拍球一樣的道理,要想把球拍得高,就得用勁往下拍。又如大聲地喊人,第一動作是深吸氣,第二動作是氣息下沉的同時張嘴發聲,這種反彈的氣息通過聲帶進入口咽腔,就發出較高,較有力的聲音。

在聲樂訓練中,過分注意聲音的高位置,向下的對抗力少了,呼吸就會提起,容易出現氣息淺而僵,造成聲音的飄、抖、擠、卡、尖,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音準上也會出現偏高,失去胸腔共鳴、難以發展音域,對表現作品也造成很大困難;過分注意氣息支點的問題,向上的對抗不夠,聲音就會壓、暗、沉重、笨拙,音準達不到音位而偏低,沒有頭腔共鳴,得不到應有的音色。隻有這一組對抗得到很好的統一,才會產生美妙的聲音。特別要講的是,我們通過一定的訓練,可以用較小的力量,獲得較好的共鳴,關鍵是取決於這一組矛盾對抗的平衡。也就是我們常常在教學中講的“巧唱”,而不要“傻唱”,這需要歌唱者潛心努力,以求得矛盾的對立統一。

聲樂教學的原則是尊重科學、循序漸進。聲樂教學一定要從基礎入手,正確認識聲樂學習中的矛盾對立統一規律,準確地找到起決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從而理解和掌握正確發聲的客觀規律,建立牢固的發聲基礎,以保證我們永遠都能唱出好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