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劉雪庵《紅豆詞》
作曲家簡介:劉雪庵(1905-1980),中國現代作曲家,又名晏如,四川銅梁人。1925年在成都美術專科學校學鋼琴,1931年轉入國立音專,隨肖友梅、黃自學作曲,1936年畢業。1938年在武漢國民黨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工作。1939年任音幹班教員。1941年任重慶國立音專講師。解放後曾先後在華東師大、北京藝師、中國音樂學院任教,寫有眾多群眾歌曲和鋼琴曲,其中抗日歌曲《長城謠》和流亡三部曲中的《離家》、《上前線》流傳很廣。他也曾為話劇和電影配樂。
作品中的“紅豆”相傳由杜鵑即相思而死的人的眼淚變化而成,杜鵑流的紅色淚水變成了粒粒紅豆。“玉粒金波”指美味的飯和湯。“更漏”指古代計算時間的方法。這是有再現的二部曲式結構。整個曲子的對比因素在第二部分第一句。此句四個樂節顯得幹脆、精悍,與主題A、B等抒情纏綿的因素形成對比。“啊”為轉折點。靜點是最後一句的“悠悠”兩字。這兩個字要有深沉而意未盡的感受。高潮在第二個“啊”字反複以後。
五、冼星海《黃河怨》
作曲家簡介:冼星海(1905-1945),廣東省番禺人。父親早逝,幼年以母親做工為生,後以半工半讀形式在廣東嶺南大學附中及嶺南大學受教育,在附中時已學習小提琴並參加學生樂隊。畢業後任嶺南大學音樂教師並任管樂隊指揮。1926年入北大音樂係學小提琴,1928年入上海國立音專,這期間曾參加田漢領導的南國劇社。1929年暑假因參加學潮被勒令退學。同年10月出國赴歐洲求學,到法國半工半讀學習作曲和提琴,後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在此期間創作了《風》和《中國古詩》,曾獲巴黎音樂學院最高學分。1935年夏,冼星海回到上海,先後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華影片公司工作並開始寫救亡歌曲。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他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到數省宣傳,在郭沫若領導下任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音樂科科長。1938年應聘到延安魯藝音樂係任教,後擔任音樂係主任。在延安期間他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參加大生產運動,熱心從事教學並寫出《生產大合唱》、《黃河大合唱》等優秀作品,還寫了十篇有價值的理論文章。1940年5月離延安赴前蘇聯學習。在前蘇聯廣泛接觸音樂家,參加音樂活動,並創作了交響樂及聲樂作品。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冼星海一生創作了許多歌曲,今天能找到的有二百五十首,還寫了兩部交響樂,四首管弦樂組曲,兩首交響曲,一些鋼琴、提琴曲及其他器樂曲。
1939年日本侵略者已侵占了我國大片國土,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內對抗日戰爭能否勝利存有各種觀點,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對戰爭進行了科學的預見和分析,指出戰爭必定勝利。光未然同誌當時正在延安治傷,把兩次渡黃河及在黃河邊行軍作戰的體會在病床上口述寫成歌詞,冼星海同誌在兩周之內日夜突擊創作,於1939年3月31日完成《黃河大合唱》。一周以後,在魯藝協助下由抗敵演劇第三隊首演於陝北大禮堂,同年5月11日魯藝音樂係在魯藝成立周年紀念音樂會上再次演出,這次演出產生了轟動的效果,受到一致好評,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的高度評價。1941年在配器上作了很大的修改。
全曲共分八個樂章:
①黃河船夫曲
②黃河頌(男中音獨唱)
③黃河之水天上來(朗誦)
④黃水謠(女高音獨唱)
⑤海邊對口曲(男聲對唱)
⑥黃河怨(女高音獨唱)
⑦保衛黃河
⑧怒吼吧!黃河
整個大合唱是個有機的完整的作品。黃河船夫曲代表鬥爭的主題,主要音調是歌詞“劃喲衝向前”處的曲調。《怒吼吧!黃河》中的歌詞“五千年的民族……”處的曲調是最佳主題。《黃河怨》開始主題音調屬於這個苦難主題的派生物,在全曲中,《黃水謠》和《黃河怨》扮演同一角色,他們以人民在日寇鐵蹄下的呻吟、痛苦,激發了民族仇恨和抗日熱情。冼星海對《黃河怨》寫的說明是:“要含著眼淚唱的一首悲歌,是婦女被辱後所發出的聲音。在這裏,你可想到敵人在淪陷區宣揚所謂皇道是怎麼一回事。”
《黃河怨》主人公背景故事的設想:
此曲以第一人稱所寫,和大合唱其他各段有不可分割的聯係。為了使獨唱者對內容有較深的理解,使音樂表達有充足的內心依據,有必要對主人公背景作一個設想。
這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住在黃河邊的一個山村裏,老人已故。丈夫、妻子還有一個兩三歲的兒子。丈夫能幹,妻子賢惠,一家人過得十分幸福。近半個月來風聲很緊,人們傳說日本人離這裏不遠了。偶爾也會遇見一兩個逃難人訴說日寇的暴行,大家已有思想準備,心情非常緊張。一天上午,果然大禍臨頭,日本兵來了,洗劫了這個山村,青壯年被抓的抓,殺的殺,幾個日本兵來到這個農婦家,嚇得這個兩三歲孩子大聲哭叫著向媽媽懷裏撲去,日本兵一腳踢開孩子,待孩子再次哭喊著撲上去時,一刺刀刺死了孩子,媽媽狂叫著撲向孩子,但最終還是被野蠻的日本兵強暴了。
日本兵走後,天色已暗。整個村子像死一般寂靜。有的房子被燒後仍冒著縷縷黑煙,這個善良的農婦呆坐在房門前地上,麵無血色。大約過了一個時辰,突然她想起了什麼,霍地站了起來,奔向孩子的屍體,一聲沒哭,抱起來向前走,向前走,眼睛直愣愣地盯在前方空中,幹裂帶血的雙唇微微抖動著。她一步一步托著孩子走向屋後土坡,一直走到黃河邊的一個懸崖上,這才站住。《黃河怨》演唱效果速寫:
黃河邊上的一個山崖上。這裏聽到的水聲、濤聲就像遠處擂鼓或千萬人呐喊的聲音。鋼琴的低聲區在一陣震音以後,用五連音奏出黃河翻騰的聲音。右手像銅管樂器從高到低奏出一係列下行和弦。隨著人的注意力轉移,濤聲逐漸安靜下來。木管吹出三度平行的下行樂句,低音在g小調主音上,歌曲主題已平靜、微弱地演奏出來。前奏結束後,這個婦女跪坐在崖邊,眼睛直愣愣地,麵色慘白。她嘴似動未動,麵無表情地唱出:“風啊!你不要……”
外國作品五首
一、《我親愛的》
作曲家簡介:喬爾達尼,1743年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作曲家。他從小就在父親的啟發教育下學習音樂。後來,他師從費代萊·費納羅利學習作曲。1771年,他寫出了第一部歌劇《狡猾的騙局》;1775年他又根據《聖經》故事,寫出了第一部清唱劇《出埃及記》。1779年秋天,他的另一部歌劇《埃蓬民娜》在佛羅倫薩上演獲得成功,大大激發了作曲家的創作熱情。此後,他一直在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貝加莫這些城市從事音樂活動。從1779年以後,喬爾達尼一直在米蘭北部科莫湖附近的費莫教堂裏當管風琴師,直到1798年1月4日在那裏逝世。
喬爾達尼一生共寫過七十五首各種形式的作品,《我親愛的》這首歌流傳甚廣。《我親愛的》這首作品用單三部曲式寫成,它的篇幅不長,曲調樸實而富於情感。這是比較晚期的巴洛克時代的作品,要唱得非常規矩,它還沒有完全脫離宗教音樂的影響。這首作品要唱得有彈性,忌諱滑音、溜音。
歌曲前麵有四小節引子,它是用歌曲主題寫成的。它的前三個樂句采用下行模進的手法,表現出一種憂鬱的情感,中段在節奏上沒有對比的變化。然而A段再現,開始它非常柔弱,好似一個人在沉思。四小節之後,重複“我親愛的”這個樂句,並且在6(la)音之前,加有裝飾音。它在音量上逐漸加強,推出高潮,並把5音加以延長,然後自然地滑向主音,回到痛苦的沉思之中。
二、《桑塔·露齊亞》
此曲是意大利那不勒斯著名船歌之一。過去,有人以為它是一首民歌,其實它是由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勞按民歌風格創作的。船歌各地都有,意大利船歌比較著名。因為那裏有水上城市威尼斯,也有許許多多美麗的江河湖海。19世紀時,船歌成為西歐音樂體裁的一種。在這種歌曲裏,為了形象地描繪輕舟蕩漾在水麵上,通常采用3/8拍、6/8拍、12/8拍,這樣,能給人以搖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