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落酒:此酒因在桑葉凋落時釀熟而得名。《水經注·河水》:“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釀。采挹河流,醞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齊民要術》介紹做桑落酒法是:“曲末一鬥,熟米二鬥。其米令精細淘淨,水清為度。用熟水一鬥。限三酘便止。”這種選料、用水、釀造皆精的名酒,自兩晉後曆代不衰。唐代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詩讚曰:“色比瓊漿猶嫩,香同甘露仍春。十千提攜一鬥,遠送瀟湘故人。”可見此酒的名貴。
和酒:加胡椒、丁香、幹薑等浸泡而成的酒。《齊民要術》介紹做和酒法:“酒一鬥、胡椒六十枚、幹薑一分,雞舌香(丁香)一分,蓽撥(一種多年生藤蔓植物,其實為卵形漿果)六枚。”把胡椒、薑、丁香和蓽撥盛在用絹製成的袋子裏,然後浸在酒液中過一宿,第二天再用一升蜜調在酒液中便成。這種酒甜、香、辣味俱全,製法簡便,頗受人們的喜愛。
夏雞鳴酒:北方普遍飲用的一種秫米酒。釀此酒僅用一宿便成,方法簡便古樸,當與遠古時所釀的秫酒法類同。此酒名前冠以“夏”字,可能是表明係采用傳說中的夏朝釀酒法。《齊民要術》介紹夏雞鳴酒法為:“秫米二升、煮作糜。曲二斤?合米和令調,以水五鬥漬之。封頭(用泥封酒甕口)。今日作,明旦雞鳴便熟。”因此稱這種酒為雞鳴酒。
柏酒:漢代始興起的元旦時飲用的一種用柏樹葉浸泡的酒。《荊楚歲時記》:“(正月初一)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正月初一後輩進椒柏酒之俗在《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當時人們相信元旦飲椒柏酒,能預祝在新的一年裏,人人身體健康不生病。
屠蘇酒:漢代以後興起的元旦時飲用的一種用藥物浸泡的酒。《荊楚歲時記》:“(正月初一)進屠蘇酒、膠牙餳。”據《四時纂要》所記,造此酒用“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右八味,銼,以絳(深紅色)囊貯。歲除日(年三十)薄晚掛井中,令至泥。正旦(正月初一早上),和囊浸於酒中。從少起至大,逐人各飲少許,則一家無病。”
九醞春酒:也簡稱為九醞酒,是一種重釀的美酒。這種名酒本是曹操家鄉亳州所產,後來各地多仿照其釀酒法製作,使這種酒的名氣大了起來。《魏武集·上九醞酒奏》雲:“三日一釀,滿九斛米止。臣得法釀之,常善。”據《齊民要術》介紹,釀此酒要用上好的稻米,清清的泉水和笨曲(一種上好的酒曲)。此酒臘月開始釀製,到春季乃成。酒熟後香醇適口,風味獨特。據《唐國史補》:“宜城之九醞”可知,這種九醞春酒自漢末以來曆代皆按方釀製,由於水質與釀酒原料和工藝的差別,到唐代宜城的九醞酒已名冠全國。
擒奸酒:又名鶴觴、騎驢酒、白墮春醪,魏晉時洛陽所出的一種名酒。《太平廣記》引《洛陽伽藍記》說:“河東人劉白墮善釀酒。六月中時暑赫,劉以甖(一種腹大口小的容器)貯酒,曝於日中。經一旬,酒味不動(不變質),飲之香美,醉而不易醒。京師朝貴出郡者,遠相餉饋。”因這種酒可以隨人遠行千裏而不變質,當時人們給這種白墮春醪送了兩個雅號,一是鶴觴,二是騎驢酒。關於擒奸酒名字還有一段故事呢:晉惠帝永熙年間,青州刺史毛鴻賓帶著這種騎驢酒去上任。一天晚上遇上了一夥強盜,搶劫財物後又痛飲了毛刺史所帶的酒,飲後皆爛醉,束手就擒了。當時的遊俠們對此酒的評價是:“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墮春醪。”從此後,擒奸酒的名字就傳開了。
菊花酒:九月九日重陽節飲用的時令酒,亦稱為菊酒、黃花酒。此酒釀製法最早見於葛洪的《西京雜記》:“菊華(同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名菊華酒。”《荊楚歲時記》也有重陽節飲菊花酒的記載:“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南朝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糕餅),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一直傳至近代。
山陰甜酒:即今天的紹興老酒,自南北朝時,紹興老酒就在全國聞名。造這種酒的原料是當地產的精白糯米和麥曲,再用鑒湖十月至來年二月之水釀製。此酒釀成後,酒液澄黃透明,酒味甘甜醇厚。釀成後少則貯存三年,多則一二十年,而且越陳越香,久藏不壞。南北朝時,以銀瓶裝的陳釀山陰酒已享盛名。梁元帝《金樓子》中說他小時候讀書時,“有銀甌一枚,貯山陰甜酒。”邊讀邊飲,是一大趣事。唐宋以後,紹興酒更享盛名,其品種也越來越多,有被稱為“女兒酒”的花雕酒;有用紅曲釀製的狀元紅;有因在釀酒過程中再加糯米飯重釀而成的紹興加飯酒和香雪酒、攤飯酒等等,皆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