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病由心生,誰都逃不掉的心理問題(2)(1 / 2)

情景性的心理反應失常,在正常的活動中雖然也時有可見,例如第一次登台演出、第一次獨自駕車外出等,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緊張反應,即正常心理活動中的緊張反應等心理反應失常,與某種情景也緊密相關,但這種性質的心理反應失常,通常可以通過不斷適應某種情景而逐漸減少以致最終消失。經常登台演出,經常獨自駕車外出,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而不再出現緊張反應。

同時,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心理反應失常,在各種“第一次”或具有相當刺激性的情景中都會出現,其程度和表現也大同小異。然而常見心理異常的異常反應則不然,不僅隻對某種特定的情景作出異乎尋常的強烈心理反應,以致不為常人所理解和認同,而在其他情景即使是在“第一次”或具有相當刺激性的情景麵前也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反應,似乎隻對某種特定情景(例如考試情景)“情有獨鍾”。而且某種特定情景反複出現,也難以通過不斷適應而逐漸減少異常反應,甚至還會出現“越演越烈”的趨向,以致最終演變成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2.偶發性

絕大多數常見心理異常並不經常或持續出現,而是偶發的、暫時的。這一方麵是指脫離某種特定的情景,常見心理異常就不複存在,例如對考試情景會產生強烈緊張反應的學生,在大多數非考試情景下都表現正常。而某種特定情景並非經常或持續出現,因而常見心理異常隻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會有所顯現。同時,在某種特定情景下,有時也會不出現異常的心理反應,或者這種反應比較微弱。另一方麵是指常見心理異常常常會自行緩解,或者是出現異常反應的頻率逐漸減少,或者是強度逐漸減弱,或者是一段時間後自行痊愈。當然常見心理異常也可逐漸演變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3.無病理性變化

常見心理異常的心理狀態沒有病理性變化,即精神活動正常,不存在智力遲滯、情緒淡漠、病態自信等心理過程障礙以及由心理過程障礙引起的怪僻、對立、麻木等行為障礙,不存在朦朧、夢幻、嗜睡、昏睡、昏迷等各種層次各種程度的意識水平降低和喪失現象,不存在對時間、地點、人物識別錯誤的“定向力缺損”,不存在否認自己心理問題的“自知力缺乏”。

具有常見心理異常的人,其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在通常情況下給人的感覺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下出現了常見心理異常的某些征象,通常也不認為是一種心理異常的表現。其原因就是不存在與常人比較有明顯不同的病理性精神症狀。

影響心理健康的三大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極為複雜的和動態的過程,所以影響心理健康、導致心理偏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複雜多樣的。根據功能的不同,各種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為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兩大類。根據性質的不同,影響因素又可以分為生物遺傳因素、心理環境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三類。

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較多,一般認為大致有以下幾種:

1.生物學原因

指遺傳、生化、生理、腦及軀體損傷等因素導致的心理不健康。

遺傳: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遺傳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精神分裂症、狂躁性憂鬱症等疾病中,遺傳因素的致病作用較為明顯。

生化:近代神經化學研究表明,中樞神經遞質中的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質代謝失常,可以成為誘發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機體損傷:機體損傷或患病可以引致心理變態。例如腦外傷可引起變態行為;癌症、糖尿病等可以引起適應不良的人格變態等。

2.心理學原因

指那些因環境條件的變化,通過心理的影響而引起人的心理與行為異常的因素。學術界在闡述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的問題上,形成了心理動力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

心理動力學派:以弗洛伊德為代表。該學派認為,被壓抑的情緒和心理衝突是心理變態的動力學原因。內在的矛盾衝突或情緒的紊亂是在意識水平之下進行的。個體在無意識中隱藏著被壓抑的本能欲望和衝動,這種欲望和衝動由於社會道德、規範的限製,不能得到滿足。但在某些外界條件的作用下,無意識的矛盾和衝突就會釋放出來,導致了某些心理和行為的變態。

行為主義學派:以華生為代表。他們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人的行為,觀察刺激和反應,學習和習慣的表現來解釋變態心理的原因。華生做過模擬性恐怖實驗。他讓一個喜歡玩弄動物的幼兒接觸一隻白鼠,幼兒並不害怕白鼠,可以用手觸摸。當他用手觸摸時,實驗者發出可怕的巨響,結果幼兒哭鬧起來,可見幼兒的恐怖行為是由學習和習慣獲得的。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給華生的觀點有力的支持。該學派的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是通過學習和訓練而得到的,心理變態的表現可以看作是學習到的異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