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心病還須心藥醫,自己是最好的心理醫生(1)(1 / 3)

你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有誤區嗎

關於心理健康,人們通常存在以下一些誤區。

誤區一:身體健康就心理健康

此為對心理健康的典型誤解之一。國際衛生組織(WHO)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所以僅僅身體健康不等於健康,也不等於心理健康,它們是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的。隻有兩者都俱備,一個人才能算作健康。

誤區二:心理不變態就算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有許多種形式,心理變態隻是其極端形式而已。根據狀態,人的心理可用三區來表示:白色區、灰色區和黑色區。人處於心理白色區就是心理健康,處於黑色區則心理變態,而處於灰色區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灰色心理調節得當就會回複為白色心理,不當則會發展為黑色心理。所以僅僅心理不變態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

誤區三:有心理問題就是有精神病

許多人對“心理問題”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顧,認為有心理問題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恥的,認為有心理問題就是有精神病。這是一種很傷害人的誤解。人經常會有心理困惑,調解不當就會形成心理問題,長久得不到解決就會發展為心理疾病。幾乎每個人都會有一般的心理問題,但不會都發展為精神病,所以一般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沒有必然的、內在的聯係。

誤區四:心理健康與心理問題是靜態的、不可變化的

許多人認為心理健康就永遠不會有問題,心理有問題就永遠心理健康不了。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心理健康與心理問題是相對而言的,這二者是動態的、可逆的、有變化的。

誤區五:心理問題隻發生在少數人身上

在人一生中的不同時期都可能產生心理問題。其實,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隻是程度有輕有重,或是自己沒有意識到。

誤區六:紀律、道德、思想問題與心理健康問題毫無關係

實際上,兩者之間是有密切聯係的。例如,學生一到上課時就咳嗽不止或喜歡東張西望,老師往往以為是紀律或品德問題。

事實上,這也可能是過重的學業負擔產生的心理壓力引起的軀體反應或心理逆反。

誤區七:心理問題隻能出現後再進行治療

心理問題是能被早期發現、早期調適的,對心理問題同樣應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

誤區八:去看心理醫生是丟人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去看心理醫生是很難為情的事情,認為看心理醫生的人都心理變態。這是很大的誤區。

心理谘詢在中國是個新生事物,人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夠,這可能是造成這種誤區的原因之一。另外,許多人對心理谘詢不信任,認為是騙人的東西,這也是誤解。

其實,正如哈佛大學博士嶽曉東所說的,“心理谘詢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選擇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誤區九: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長期以來隻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的宣傳,致使人們身體有病大大方方地去看醫生,但心理有問題卻不好意思去看心理醫生,小問題也逐漸成了大問題。

誤區十:一次心理谘詢就可以解決問題

對心理谘詢的不了解也導致了人們過高的期望值,認為通過一次半次的心理谘詢就可以解決所有心理問題。其實,心理問題和身體疾病一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

而且,不同於身體疾病,心理問題的治療需要患者和心理醫生雙方互動交流。這自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心理問題都需要多次谘詢和治療,簡單的問題一次足矣。

心理平衡、心理失衡與心理健康

在西方心理學的字典裏,是沒有“心理平衡”這一術語的,可謂是中國人的獨創。

通俗地講,心理平衡就是指人們用升華、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來調節對某一事物得失的認識。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平衡是指個體在觀念認識、情緒反應、行為傾向等方麵的和諧反應狀態。心理平衡應表現為沒有欲望和觀念的衝突或衝突被調勻;心平氣和,沒有緊張、焦慮、畏縮等不良情緒反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