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心病還須心藥醫,自己是最好的心理醫生(1)(2 / 3)

中國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詞來形容這一心理調節過程,離不開我們“陰陽對立、福禍轉換”的遺傳“文化基因”。自古以來,中國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看待個人的榮辱得失時,很講究內心的平衡之道。可以說,中國人用“心理平衡”一詞形容自我的心理調節是個必然。實際上,心理學中的“內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陰陽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讀了老子《道德經》之後創造的。

那麼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但並不等於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標準的規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著社會及個體的變化不斷地調整。另外,心理活動形式豐富多彩,絕非千篇一律。心理活動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僵死的狀態。心理健康就是不斷向良好心理特征變化的過程,是人通過不斷的心理調整達到的一種良好狀態。不斷調整的過程,就是把種種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調適為心理平衡的狀態。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過程的終點和心理健康狀態的表現。因此可以說,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雖是重要標誌,但如果認為心理平衡就代表著心理的健康,那麼你就走入了誤區。通常人們會認為心理健康是平衡與適應,並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衝突,把適應理解為對周圍環境的順從。但這兩種理解都不能說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例如,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由於不會有挫折感、不會有衝突,其內心一般頗為平衡,但能說他心理健康嗎?再比如,今日社會上到處都是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的人,實在不能說他們心理健康。實質上,心理健康應該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多數情況下人們的心理是處於失衡狀態的。在心理學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諧而處於理念、情感和行為的衝突狀態。

在不同的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現。有的表現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觸、不問對象的瘋狂報複、不遺餘力的謾罵攻擊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有的人則表現為情緒消沉、悲觀厭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閉等,從否定自己的價值進而否定人生的意義。還有的人心理失衡之下,為求得內心的寧靜,無論什麼問題都無原則地順應別人,以致形成了逆來順受的庸人性格。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又因人而異,非常複雜。願望不能實現、需要得不到滿足、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經受不了挫折、適應不了環境、惡疾纏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誘因。心理學研究認為,種種原因都可以歸結為兩類:外界壓力,為客觀原因;心理調控失敗,為主觀原因。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嚴重的,不但會造成人心理上的病變,還可能帶來身體上的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須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

保持心理健康,走出心理牢籠

著名心理健康專家喬治·斯蒂芬森博士總結出十一條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可供參考:

(1)當苦惱時,找你所信任的,談得來的,同時頭腦也較冷靜的知心朋友傾心交談,將心中的憂悶及時發泄出來,以免積壓成疾。

(2)遇到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敗而陷入自我煩悶狀態時,最好暫時離開你所麵臨的環境,轉移一下注意力,暫時回避以便恢複心理上的平靜,將心靈上的創傷填平。

(3)當情感遭到激烈震蕩時,宜將情感轉移到其他活動上去,忘我地去幹一件你喜歡幹的事,如寫字、打球等,從而將你心中的苦悶、煩惱、憤怒、憂愁、焦慮等情感轉移、替換掉。

(4)對人謙讓,自我表現要適度,有時要學會當配角和後台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