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知道,身體的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營養。事實上,心理“營養”也非常重要,若嚴重缺乏,則會影響心理健康。那麼,人重要的心理健康“營養素”有哪些呢?
第一,最為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是愛。
愛能伴隨人的一生。童年時代主要是父母之愛。童年是培養人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確的父母之愛,就將影響其一生的心理健康發育。少年時代增加了夥伴和師長之愛,青年時代情侶和夫妻之愛尤為重要。中年人社會責任重大,同事、親朋和子女之愛十分重要。它們會使中年人在事業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動力,讓生活充滿歡樂和溫暖。至於老年人,晚年幸福是關鍵。
第二,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是宣泄和疏導。
無論是轉移回避還是設法自慰,都隻能暫時緩解心理矛盾,而適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當然這種宣泄應當是良性的,以不損害他人、不危害社會為原則,否則會惡性循環,帶來更多的不快。心理負擔若長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導,則會加重心理矛盾,進而成為心理障礙。
第三,善意和講究策略的批評,也是重要的精神“營養素”。
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正確的批評,勢必會滋長驕傲自滿、固執、傲慢等毛病,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發展的表現。過於苛刻的批評和傷害自尊的指責會使人產生逆反心理。遇到這種“心理病毒”時,就應提高警惕,增強心理免疫能力。
第四,堅強的信念與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營養素”。
信念與理想對於心理的作用尤為重要。信念和理想猶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幫助人們保持平穩的心態,度過坎坷與挫折,防止偏離人生軌道,進入心理暗區。
第五,寬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人生百態,萬事萬物不可能都順心如意,無名火與萎靡頹廢常相伴而生,寬容是脫離種種煩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法寶。
學會心理自助,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承擔各自的社會責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人們的情感、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人際關係在發生變化,引發心理問題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據專家介紹,由於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為增多,加之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敗的幾率較高,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的某個具體行為。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顯得更為重要。”從理論上講,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緩和自身的心理壓力並排解心理障礙。麵對“心病”,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並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它。雖然我們找心理醫生看病還不能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但隻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心理自我調節,學會心理適應,學會自助,每個人就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學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其次,是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係,特別是主觀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對己對人都負責任的相應措施;另外,是恰當地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選擇適當的就醫方式和時機。
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僅要擁有良好的智商,還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人們開始重視並尋求谘詢和醫療,這是社會文明進步和人們文化素質提高的一種表現。據專家介紹,生活條件越好,文化層次越高,人們對心理衛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隨著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心理衛生服務的完善,解決“心病”會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辦法。
心情好人健康,自己是最好的心理醫生
人的思想可以影響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想法。如果他的精神世界保持有力量和無畏的感覺,那麼顯而易見,他很健康。
1.保持熱情得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