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心病還須心藥醫,自己是最好的心理醫生(2)(3 / 3)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麵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麵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征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便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有正向積極的關係,也有負向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製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美國心理衛生學會心理平衡十秘訣

如何才能心理平衡呢?美國心理衛生學會提出了保持心理平衡的十條秘訣。

1.不要斤斤計較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他們斤斤計較,處處與人爭鬥,使得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俗話說“將心比心”,隻要你不敵視別人,別人也不會與你為敵。

2.適當讓步

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非原則問題方麵無需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3.對自己不要太苛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可是並不一定合適。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目標定得太高,根本實現不了,於是終日憂鬱寡歡,實為自尋煩惱;有些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時近乎苛刻,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結果受害者還是自己。

為了避免挫折感,應該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懂得欣賞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會自然舒暢。

4.知足常樂

有時候榮與辱、升與降、得與失,是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的。榮辱不驚、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5.對親人期望不要過高

妻子盼望丈夫飛黃騰達,父母希望兒女成龍成鳳,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當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時,便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別人迎合自己。

6.暫離困境

在現實中,受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打球、讀書、欣賞等,待心境平和後,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思考解決的辦法。

7.對人友好

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為對別人有戒心。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誠摯地談談友情,伸出友誼之手,自然就會朋友多,隔閡少,心境也就變得平靜。

8.找人傾訴煩惱

生活中的煩惱是常事,把所有的煩惱都悶在心裏,隻會令人憂鬱苦悶,不利於身心健康。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向知己好友傾訴,心情會頓感舒暢。

9.積極娛樂

積極、適當的娛樂,不但能調節情緒、舒緩壓力,還能增長知識和樂趣。

10.幫助別人做事

“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不僅可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可以表現自己存在的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