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酒店,卞永蘭從包裏翻出了大姐給高秉涵捎來的那兩樣東西。一看到這兩樣東西,高秉涵思緒萬千。破舊的小棉襖讓他想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逃亡歲月。而那本放在父親枕邊的《論語》,就更是讓他感慨萬千。書麵早已發黃,書頁也被歲月侵蝕的失去了韌性。但輕輕翻動書頁,簌簌的響聲中會散發出老家屋子裏的氣息。高秉涵貪婪地呼吸著。一時間,仿佛又回到了很久之前的老家。
卞永蘭從大陸來台的第二天,同鄉見麵會再次舉行。
高秉涵連夜負責下通知,幾乎所有能聯係上的同鄉他都通知到了。
見麵會還是設在同鄉在萬大路開辦的幼稚園裏,整個大教室裏都擠滿了人。
有一些人是高秉涵認識的。比如張縣長夫婦、劉澤民夫婦,以及劉師長、榮團長、李排長等。他跑上前去招呼他們,給幾個老人找座位。管玉成和朱大傑也來了。他們兩個一個是官職在身,一個是忙於生計,一般情況下很少會來參加同鄉會。
更多的同鄉是高秉涵不認識的。但隻要對方一開口,就知道是同鄉。隻要是同鄉,距離似乎一下子就被拉近了。
見屋子裏坐滿了人,卞永蘭就被大家簇擁到台上講鄉情。聽完鄉情報告,大家又開始傳看卞永蘭在菏澤城裏拍的照片。大家三個一夥,五個一堆的在照片上尋找著菏澤老城的影子。
老家變了,變得讓大家都認不出了!
大家唏噓不已,感慨不斷。
看完照片,又開始分發家鄉的特產。每戶燒餅一個、耿餅三隻、山楂和紅棗各五粒。終於見到了正宗的家鄉特產,但沒有一個人舍得把這些東西吃下去。大家都拿在手上,放在鼻子跟前不停地聞著。
聞著聞著,每個人的腦海裏就映現出不同的家鄉記憶來。聞著聞著,思鄉的淚水就濕了眼睛。聞著聞著,家鄉的親人就浮現在了自己的眼前。
最後分發的是家鄉的泥土。
對於遠離家鄉的人來說,鄉土是最珍貴的東西。鄉土代表著真正的故鄉和家園,是根,是源!是永遠也無法割舍的情之基奠!
鄉土不同於紅棗燒餅,不好分發,於是大家就委托做律師的高秉涵擔任這一重要任務。
為了公允起見,高秉涵找來一個湯勺,每戶一湯勺。
分得泥土的同鄉都小心地用紙張把泥土包裹起來,揣進懷中。
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拿到泥土後,還沒來得及包裹好,剛出門就被刮來的一陣風給刮跑了。老先生一下跪在地上,失聲痛哭。
故鄉泥土的散失終於引發了老先生的思鄉之情。他一邊撿拾著地上的泥土,一邊嚎啕大哭。
最後,高秉涵征得了同鄉們的同意,又勻給老先生一勺泥土,才算是把痛哭的老先生勸住了。
回到家中,高秉涵把分得的燒餅、耿餅、山楂、紅棗等食品都放在桌子上,讓大家品嚐。石慧麗和孩子們看到這些東西,誰也不肯伸手去拿。
他們知道,在高秉涵心目中,這些東西是故鄉的象征,早已經超出了它們原有的食用價值。
他們不忍心把這些東西吃掉。
高秉涵把一勺泥土分成兩份。半勺用塑料袋包好放進了地下室的保險櫃,另外半勺用茶水衝了,品嚐著慢慢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