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做最陽光的自己(1 / 3)

作家焦桐說:“生命不宜有太多的陰影、太多的壓抑,最好能常常邀請陽光進來,偶爾也釋放真性情。”愛若是生命的原動力,覺悟就是生命的源頭,而生命就是陽光,活著,就是要尋找出屬於自己的光亮,做最陽光的自己。

陽光的人每天擁有一個全新的太陽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逃避和消沉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唯有以樂觀的陽光心態去迎接生活的挑戰,才有機會成功。陽光的人每天都擁有一個全新的太陽,積極向上,並能從生活中不斷汲取前進的動力。

“不論擔子有多重,每個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來臨,”羅勃·史蒂文生寫道,“不論工作有多苦,每個人都能做他那一天的工作,每一個人都能很甜美、很有耐心、很可愛、很純潔地活到太陽下山,而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不錯,生命對我們所要求的也就是這些。可是住在密歇根州沙支那城的薛爾德太太,在學到“要生活到上床為止”這一點之前,卻感到極度的頹喪,甚至於幾乎想自殺。

1937年她丈夫死了,她覺得非常頹喪——而且幾乎一文不名。她寫信給她以前的老板李奧羅區先生,請他讓她回去做她以前的老工作。她以前靠推銷世界百科全書過活。兩年前她丈夫生病的時候,她把汽車賣了。於是她勉強湊足錢,分期付款才買了一部舊車,又開始出去賣書。

她原想,再回去做事或許可以幫她解脫她的頹喪。可是要一個人駕車,一個人吃飯,幾乎令她無法忍受。有些區域簡直就做不出什麼成績來,雖然分期付款買車的數目不大,卻很難付清。

1938年的春天,她在密蘇裏州的維沙裏市,見那兒的學校都很窮,路很壞,很難找到客戶。她一個人又孤獨又沮喪,有一次甚至想要自殺。她覺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活著也沒有什麼希望。每天早上她都很怕起床麵對生活。她什麼都怕,怕付不出分期付款的車錢,怕付不出房租,怕沒有足夠的東西吃,怕她的健康情形變壞而沒有錢看醫生。讓她沒有自殺的唯一理由是,她擔心她的姐姐會因此而覺得很難過,而且她姐姐也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自己的喪葬費用。

然而有一天,她讀到一篇文章,使她從消沉中振作起來,使她有勇氣繼續活下去。她永遠感激那篇文章裏那一句很令人振奮的話:“對一個聰明人來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她用打字機把這句話打下來,貼在她的車子前麵的擋風玻璃上,這樣,在她開車的時候,每一分鍾都能看見這句話。她發現每次隻活一天並不困難,她學會忘記過去,不想未來,每天早上都對自己說:“今天又是一個新的生命。”

她成功地克服了對孤寂的恐懼和她對需要的恐懼。她現在很快活,也還算成功,並對生命抱著熱忱和愛。她現在知道,不論在生活上碰到什麼事情,都不要害怕;她現在知道,不必怕未來;她現在知道,每次隻要活一天——而“對一個聰明人來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碰到極令人興奮的事情,也同樣會碰到令人消極的、悲觀的壞事,這本來應屬正常。如果我們的思維總是圍著那些不如意的事情轉動的話,也就相當於往下看,那麼,終究會摔下去的。因此,我們應盡量做到腦海想的、眼睛看的,以及口中說的都應該是光明的、樂觀的、積極的,相信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發揚往上看的精神才能在我們的事業中獲得成功。

陽光就是心靈的自由與和諧

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演奏一件失調的樂器,或是與那些沒有好聲調的人一起演唱,更能迅速地破壞聽覺的敏感性,更能迅速地降低一個人的樂感和音樂水準的了。一旦這樣做以後,他就不會潛心地去區分音調的各種細微差異了,他就會很快地去模仿和附和樂器發出的聲音。這樣,他的耳朵就會失靈。要不了多久,這位歌手就會形成一種唱歌走調的習慣。

在人生這支大交響樂中,你使用的是哪種專門的樂器,無論它是提琴、鋼琴,還是你在文學、法律、醫學或任何其他職業中表現的思想、才能,這些都無關宏旨,但是,在沒有使這些“樂器”定調的情況下,你不能在你的聽眾——世人麵前開始演奏你的人生交響樂。

無論你幹什麼事情,都不要玩得走樣,都不要唱得走調或工作失調,更不要讓你失調的樂器弄壞了耳朵和鑒賞力。即使是波蘭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帕代萊夫斯基那樣的人,也不可能在一架失調的鋼琴上奏出和諧、精妙的樂章。而一個陽光的人就如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善用生命中的各種“樂器”,奏出心中自由與和諧的樂章。

心靈的自由與和諧相當重要,心理失調對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來說是致命的。那些極具毀滅性的情感,比如擔憂、焦慮、仇恨、嫉妒、憤怒、貪婪、自私等,都是生活的致命敵人。一個人受任何這些情感的困擾時,他就不可能將他的生活處理好,這就好像具有精密機械裝置的一塊手表,如果其軸承發生摩擦就走不準一樣。而要使這塊表走得很準,那就必須精心地調整它。每一個齒輪、每一個輪牙、每根軸承、每一根石英軸承都必須運轉良好,因為任何一個缺陷、任何一個麻煩、任何地方出現了摩擦,都將無法使手表走得很準時。人體這架機器要比最精密的手表精密得多。在開始一天的生活之前,人這架機器也需要調整,也需要保持心靈非常和諧的狀態。

人類對於自然的征服可以說達到了頂峰,然而我們的內心卻在上一個世紀裏尤其是上個世紀的最後幾年裏失衡,我們陷入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惶恐之中。因為現代人已經再也找不到哪怕是片刻的寧靜和從容,而且,伴隨著人們對物質的欲望日益膨脹,人類社會也出現了我們人類看上去都無法解決的一些問題。這就更加劇了人們的惶恐和不安,人們在努力尋找,企圖尋找到彼岸!

但是,對於生活,不同的人從來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和理解。同樣的境遇,有些人覺得是天堂,而有些人卻覺得不是天堂。

一個農夫躺在麥草垛裏呼呼大睡,一個讀書人見了,可能會覺得那個農夫非常的不幸,家裏沒有地方躺,隻好將就在這裏湊合一下。

但是,那個農夫卻未必這樣看,他可能會覺得,自己在這裏呼呼大睡,說明自己無憂無慮,妻賢子孝,又無衣食之憂慮,這不是天堂這是什麼?

而這個讀書人呢,有好衣服穿,有好飯吃,還有聖賢的書可讀,家裏又不愁吃不愁穿,照農夫對生活的標準,應該是非常幸福的了。可是,那個書生卻不這樣看,因為他覺得,有好飯吃,好衣服穿,有好書讀,這些都還不夠,要讀書,得有紅袖添香才好夜讀書,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所以說,對於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是否幸福,從來都有著不同的衡量標準。

應該說,人們對於生活的要求是無止境的,甚至人對物質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但是這些東西最終帶給我們的是患得患失的憂慮、壓力和令人疲憊不堪的混亂情緒。所以說,人們追求複雜的生活,其實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外界的誘惑和對物質的追求,使我們失去了內心世界的平靜。

與我們內心的東西以及需要相比,外界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生活是我們的內心生活,我們對於生活的感受其實比生活本身更重要。

在我們周圍,所有的人都在緊張地忙碌著,而且這種忙碌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忙碌,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忙碌,或許,我們是擔心在競爭的壓力下我們失去了內心的安全感,於是,就產生了無事可做的恐懼感,所以,人們才急急忙忙地找事情做。

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能使一個思想狀況不佳的人煩惱不已,但卻根本無法影響一個心靈陽光的人。即使是出了大事,即使是恐慌、危機、失敗、火災、失去財物或朋友,以及各種各樣的災難,都不可能使他的心理失去平衡,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支點——心靈自由與和諧的支點,因此他不再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搖擺。他已經發現,自己是通行於整個宇宙的偉大法則的一部分,是上帝的一部分。

換一種活法,改變一下自己,我們也許就會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快樂。學會享受生活,經營心靈的自由與和諧,你就能夠感受生命的偉大與自豪。

心靈陽光才能看見陽光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實驗:

實驗人員讓兩組參加者向同一位女士打電話。告訴第一組說,對方是一個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訴第二組說,對方是一個熱情、活潑、開朗、有趣的人。結果,發現後一組的參加者與那位女士交談得很投機,通話時間也明顯比前一組的參加者時間長。而前一組的參加者與女士的交談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你事先的預期或看法決定了你的交往方式,包括你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都會受到預先期待的影響。因此,隻有心靈陽光的人才能看見生命中的陽光,才能感受到別人的陽光魅力。

隻有我們做到用陽光的心來對待一切,時時檢點自己,做到嚴於律己,同時對自己的期望值加以調整,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愛好、職業、習慣等諸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事物、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調整好自身的心態,才能讓陽光照耀到你的心靈。

兩個不同的人同時遷到一個小鎮。第一個到了市郊,在加油站停了下來問一位職員:“這個鎮裏的人怎麼樣?”加油站的職員反問:“你以前那個鎮上的人怎麼樣?”“他們確實糟透了,很不友好!”“我們這個鎮上的人也一樣。”第二個到了市郊,也在同一個加油站停下來,問了同一個問題。加油站的職員反問:“你以前那個鎮上的人怎麼樣?”“他們好極了,真的十分友好!”“我們這個鎮上的人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