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在人際交往中,你對別人的態度和別人對你的態度事實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一樣的。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我們往往能夠從別人的臉上讀到自己的表情。”如果你的心是陽光的,你也能發現別人陽光的一麵。
我們不能要求別人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和經驗來衡量別人的所作所為,要承認別人與自己的差別,並能容忍這種差別,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這樣做是徒勞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焉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聖賢猶不能無過,何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人與人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失誤,這時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嗬斥,甚至恨不得將他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而是做到樂道人之善,多看到別人的長處。成功的交往是人人希望的,把握交往成敗的關鍵在於調整你自己的心態,把別人想像成天使,你就不會遇到魔鬼。
在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中,若別人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別人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會擾亂正常思維,引起急躁情緒。
其實,在當今的人際交往中,每一個人都需要保持一種陽光的心態。你怎麼看別人,別人就怎麼看你;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否則,對方就會感到不平衡。所以,如果你事先對他人有一些消極的看法,那麼,這些看法勢必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表現在你的語言或非語言的信息上。而對方覺察到你發出的信息後,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凡事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別人的所作所為。要真正做到隨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你就必須提高自身素質,讓陽光照耀心靈,多看朋友長處,原諒朋友過錯,原諒他人的素質與涵養,這樣你的友誼之樹才會常青。有句古話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海世一極樂法。”在道路的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隻要心中常有這種想法,那麼人生就會快樂安詳。
保持一顆陽光的心,隻有心靈充滿陽光,讓陽光照耀心靈,才能看見生命中的陽光,才能看見別人陽光的一麵。
生命的本質在於追求快樂
亞裏士多德說,生命的本質在於追求快樂,而使得生命快樂的途徑有兩條:第一,發現使你快樂的時光,增加它;第二,發現使你不快樂的時光,減少它。陽光的人不是沒有黑暗和悲傷的時候,隻是他們追尋陽光的狀態不會被黑暗和悲傷遮蓋罷了。
正如德國思想家席勒所說:“隻有當人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時,他才遊戲。隻有當人遊戲時,他才完全是人。”
由於人的價值觀不同,所以人們對快樂的理解不同:有人以為吃鮑魚、燕窩、魚翅是莫大的幸福,有人卻為每天吃鮑魚、燕窩、魚翅而痛苦。有人以為騎自行車上下班是一種卑微,有人卻因為壓力而不可能享受這種輕鬆自然。
因此,快樂可以分為兩類:自然快樂和強迫快樂。如果事情的發展盡如人意,那麼自然要享受快樂,不用刻意研究快樂的路徑。如果事情的發展不盡如人意,而自己又不想承受挫折產生的心靈痛苦,就要想出一些辦法,讓自己快樂起來。這種快樂就稱為強迫性快樂。如果自己能夠在順心如意的情況下快樂,又能夠在背時厄運的情況下保持平和,那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會得到提高。
那麼,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又如何擁有陽光心態,做最陽光的自己呢?
第一,要樹立多元化成功思維模式。
在現代社會中,太多的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一元化成功的陷阱和圈套中。他們在追逐世俗成功標準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所謂“成功人士”的要求,過度地追求名利、地位、虛榮和奢華,有時甚至不擇手段,結果走進了“成功”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越“成功”越煩惱,越“成功”越不快樂;坦途變成了坎坷,天堂變成了地獄。
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成功的標準也不止一個。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是成功,有勇氣不斷超越自己、不斷超越過去的人,同樣是成功者。做最陽光的自己就要求我們拋棄一元化成功思維模式,樹立多元化成功思維模式,完整、均衡、全麵地理解和闡釋成功的定義,在活出真實的自我中享受到陽光般的幸福和快樂。
第二,要能夠做到操之在我,褒貶由人。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肯定,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但是,如果這種需求過分強烈,就會造成沉重的精神負擔和心靈的扭曲。“除非我們能夠得到別人的承認,否則我們就是默默無聞的,就是沒有價值的。”“我們的工作並不重要,得到別人的承認才重要。”這種觀念越牢固,精神就越痛苦,越努力就越找不到快樂和幸福。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真的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重要。別人邀請你參加晚會或發言,有時隻是出於禮貌,甚至希望你最好能知趣地謝絕,或者簡單地應付一下即可。西方有句諺語:20歲時,我們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40歲時,我們不理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60歲時,我們發現別人根本就沒有在意我們。
因此,不必處處要求別人的認可,如果認可降臨,你就坦然地接受它;如果它未能如期而至,你也不要過多地去想它。你的滿足應該來自於你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你的快樂是為你自己,而不是為別人。
第三,時刻審視“職業競爭不相信眼淚”的道理。
在崇尚效率和結果的今天,職業競爭是不相信眼淚的,一個人的成功速度取決於他對不良情緒的調整速度。在日新月異的競爭時代,我們沒有時間為剛才發生的事情懊惱不已或追悔莫及,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如瞬間飄逝的煙雲,用陽光迅速驅除消極的陰霾,讓自己去享受工作的挑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過程。
第四,要善於從工作中尋找快樂。
陽光的人,總是把工作當成自我實現和帶薪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在為老板打工,為賺錢而工作。
職場中不是缺少快樂,而是缺少發現快樂的眼睛;工作中不是沒有快樂,而是沒有製造快樂的能力。擁有發現快樂的眼睛和製造快樂的能力,我們工作的場所就會是一個心情舒暢的會所,我們工作的過程就會是一個享受樂趣的過程。
其實,要在工作中尋找快樂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你隻需要調整一下現在的作息或心態就可以了,有人曾經提出以下幾個具體建議:
A計劃——(Action)采取行動:當在原來組織發生問題時,可以問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自己有什麼選擇,可以主動和上司溝通發生了什麼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等。
B計劃——(Belief)調整觀念:如果A計劃無法實現,應該考慮調整自己的觀念。有幾個策略,例如“比下有餘”的策略,還有一些人就是用“樂觀到底”的策略。
C計劃——(Catharsis)抒發情緒:可以找朋友等其他渠道,把情緒抒發出來,情緒管理就像大禹治水一樣,最好能夠疏導。
D計劃——(Distraction)散心調劑:如果生活上有一些興趣、愛好能夠讓你暫時轉移注意力,這是避開壓力很好的輔助策略。
E計劃——(Existentialism)發現意義:Existentialism是存在主義的意思,就是你做的這個工作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必須好好地問自己,到底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麼?這個工作對你還有沒有意義?如果你連一點意義都找不到,也許就真的該考慮換工作了。
F計劃——(Fitness)增強體能:就是通過調整飲食、增加營養、加強運動以及適當的醫藥,保持健康的身體。
心情的顏色會影響世界的顏色
有人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這兩種人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隻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擁有的心情不同,準確地說,是自己控製心情的能力有所不同。
一個成功者,並不是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是多麼的一帆風順,也不是他們的能力有多麼的超群,而隻是因為這種人善於控製自己的心情,能在狂風暴雨中看到美麗的彩虹,甚至能在一敗塗地中看到美好的將來,並時刻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不為暫時的失敗而沮喪。
相反,一個失敗者,也並不是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缺少機會,或者是資曆淺薄,甚至像某些人說的老天無眼,給自己的保佑不夠多,原因僅僅是這種人不會控製自己的心情,任自己的情緒由著麵前所發生的事情隨意放縱。
總而言之,成敗得失都在於兩個字——心情。心情好,則事成;心情壞,則事敗。
生活中的非理性因素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我們常常會因為這些非理性的因素而控製不住自己的心情,導致發生了一些原本不該發生的事情。
經過分析,這些困擾人類多年的非理性因素有如下幾種:嫉妒、憤怒、恐懼、抑鬱、緊張,還有狂躁和猜疑。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心理因素了,看似極其平常的心理因素,卻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
這些心理因素的總和也被稱為心態。